第424章 铁流铸脊梁(1/2)
太原的夏日已初显燥热,但位于娄烦县西北深山中的尖山地区,空气却依旧带着一丝凉意。
这里的气氛与温度无关,而是被一种前所未有的工业热浪所笼罩。
今日,是尖山钢铁厂一期工程正式点火投产的日子。
没有盛大的庆典仪式,没有纷至沓来的宾客,只有厂区内部核心人员肃立在巨大的高炉前,等待着那个历史性的时刻。
林砚站在人群稍前的位置,身侧是风尘仆仆从晋城赶来的苏承业,以及尖山厂那位脸上混合着油污与巨大兴奋的总工程师——陈志远(245章)。
陈志远深吸了一口气,努力平复着几乎要跳出胸膛的心脏,转向林砚,开始了他的汇报。
他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沙哑,却异常清晰:
“林先生,尖山铁矿全面勘探完毕。主矿体埋藏浅,剥离比低,极利于露天开采。经详细核算,矿石平均品位达到百分之四十五,且成分稳定,已初步探明储量超过三千万吨!更难得的是,”他语气加重,带着发现宝藏的喜悦,“矿体中伴生有具经济价值的钒钛磁铁矿!虽然具体提取工艺还需深入研究,但其战略价值无可估量!”
他指了指远处轰鸣的矿山区域:“开采作业已全面启动。使用的是从美国进口的三立方电铲、二十吨级蒸汽履带式挖掘机和十五吨级重型矿用卡车。皮实耐用,维护方便!”
他的目光投向那巍峨的炼铁高炉和同样庞大的炼钢平炉,自豪感溢于言表:“厂区核心设备,两座二百八十五立方高炉、两座七十五吨平炉,以及全部的鼓风、热风、铸锭、轧钢辅助设备,均由我晋兴铁业自主设计、仿制、安装、调试!与晋城枯树林基地的二期设备完全一致,实现了从图纸到螺丝钉的百分百自产!设计年产能,生铁七万吨,钢锭五万吨!”
“得益于矿石中含有的钒钛成分,”陈志远的语调变得如同介绍艺术品,“我们炼出的钢,其强度、韧性、耐磨性尤其是耐低温性能,天生就优于普通碳钢!这是造铁轨、造重型机械轴承、造矿山设备、造高品质枪炮管、乃至未来造汽车、造战舰装甲的绝佳材料!其价值,远非普通钢锭可比!”
关于经济效益,他早已烂熟于心:“按当前市价和成本核算,一期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六百五十万至七百万银元,刨去所有成本、折旧及税费,年净利不会低于一百五十万银元。但这仅仅是开始,随着轧钢深加工项目的上马,利润还将大幅提升!”
最后,他汇报了原料供应链:
“炼焦用主焦煤,由离厂8公里外的新建附属煤矿厂(独立运行,部份煤送到太原)通过矿山间窄轨蒸汽机车专供;
石灰石、白云石等熔剂,就在厂区附近三公里处的自备矿点开采;
耐火材料由长治耐火材料厂供应;
电力则由厂区自备的二千五百千瓦电站保障。
所有核心原料,均已实现自给,不受外界掣肘!”
林砚静静地听着,目光扫过那庞大而精密的钢铁联合体。
没有过多的赞许,他只是点了点头,问道:“工人培训和管理呢?”
陈志远立刻回答:
“核心技师和工长都是从晋城抽调的精锐骨干。
普通工人主要从本地和北部移民中招募,均已经过至少半年的严格培训和跟班实习,操作规程和安全条例已深入人心。
管理上完全套用晋城枯树林钢铁基地的成熟体系,推行标准化作业和班组责任制。”
就在这时,高炉出铁口的钟声洪亮地敲响,打破了现场的寂静。
巨大的堵口机被移开,一道炽热耀眼、如同熔融太阳般的金色铁流,咆哮着从炉内奔腾而出,沿着铁水沟汹涌流入巨大的铁水罐车。
灼人的热浪即使相隔百米也扑面而来,将每个人的脸庞映照得通红,空气中充满了硫磺和金属的炽热气息。
紧接着,混铁炉将铁水兑入平炉,巨大的炉体开始倾动,进行精炼。炉内烈焰翻腾,发出沉闷而有力的轰鸣,如同大地深处巨龙的呼吸。
所有工人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神情专注而肃穆,操作却有条不紊。
这金色的洪流,代表着力量,代表着自主,也代表着无限的未来。
陈志远看着这壮观的景象,激动得几乎要流下眼泪。
从荒山勘探到图纸设计,从设备仿制到安装调试,无数个日夜的艰辛,终于在这一刻化为了现实。
林砚凝视着那奔流的铁水,眼中倒映着金色的光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