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从民国种田开始科技兴国 > 第437章 大学的毕业证竟是一栋楼

第437章 大学的毕业证竟是一栋楼(2/2)

目录

他看到了另一种教育的可能性:

不是将知识禁锢于象牙塔,而是将其投诸于火热的生活与实践;

不是培养只会空谈的绅士,而是锻造能够亲手创造未来、解决问题的实干家。

这种“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模式,其培养出的人才,将天然地与这片土地上蓬勃发展的工业需求相对接。

随后,沈文翰拜访了山西大学的校长乔云轩先生。

乔校长是一位思想开明、富有实干精神的教育家,他证实了沈文翰在工地的见闻,并阐述了更深层的考量。

“沈记者所见,正是我校教育改革的核心一环。吾辈常思,大学之使命,不仅在传承知识,更在开启民智、服务社会、引领未来。山西今日之建设,亟需大量既懂理论又能动手的工程、技术、管理人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然滞后。”

乔校长语气坚定地继续说道:

“因此,我们决定,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推行教学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新范式。

这不仅是锻炼学生,也是对教师队伍的提升,更是对教育理念的一次彻底革新。

我们坚信,从这样的工地上走出来的学生,他们更懂得什么是责任,什么是精度,什么是协作,什么是将蓝图变为现实的艰辛与荣耀。”

谈话间,乔校长透露了一个更为雄心勃勃的计划:

“基于目前良好的发展态势和迫切的用人需求,并经省府与领航者公司教育基金理事会批准,山西大学决定,从明年春季学期开始,面向全国进行大规模扩招!”

“面向全国扩招?”沈文翰精神一振,这无疑是一个重磅消息。

“是的。”乔校长拿出了一份初步的计划书,“首批扩招将主要集中在工科领域,如机械工程、冶金工程、电力工程、化学工程、土木建筑等,另增设矿业工程、农业改良等特色专业。

计划扩招名额为一千至一千五百人,约占现有在校生人数的三分之一强。

我们将打破地域限制,唯才是举,通过严格的入学考试选拔有志青年。

对于学业优异但家境贫寒者,学校将提供包括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岗位在内的多种资助渠道,确保其不致因经济原因辍学。”

乔校长目光灼灼:“我们要让全中国有才华、有抱负的青年都知道,在山西,有一所大学,愿意给他们提供最前沿的知识、最实践的舞台,以及一个投身于国家实业建设、实现个人价值的宝贵机会!这不仅是为了山西,更是为了中国未来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储备人才!”

沈文翰怀着激动的心情离开了山西大学。

将这种山西模式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机会,推向全国,其可能产生的蝴蝶效应,难以估量。

他连夜奋笔疾书,第二篇通讯《山西模式二:大学的毕业证竟是一栋楼》迅速发回《申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沈文翰在当天的采访笔记中写道,“山西人似乎等不及百年。他们以一种近乎夯土筑基的方式,将教育的种子埋进现实的土壤,让年轻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完成自我塑造。

这所由学生亲手建造的大学,或许正是山西模式中最具远见、也最坚实的一块基石。

它无声地宣告:这里的建设,非为一时之炫耀,而是为了一世、乃至后世之基业。人才之兴,在于实学,在于实干,此乃真正的强国之本。”

这篇报道深入剖析了山西大学独特的边干边学教育模式的内在逻辑、深远意义,并重磅披露了山西大学即将全国扩招的消息。

报道在《申报》头版刊出后,再次引发了巨大的社会震动。

平津、沪宁、穗汉等地的报纸纷纷转载并发表评论。

《大公报》发表社论《教育救国之新试验:评山西大学之改革》,称此乃将学堂与工场、书本与实干相结合之大胆尝试,其意在培养真才实学、能肩挑重任之新国民,若成功,其效当不可限量。

《东方杂志》则开辟专栏讨论山西教育模式的可行性与推广价值,引发知识界广泛争鸣。

然而,最强烈的反响来自于民间,尤其是全国范围内的青年学生和开明家庭。

山西大学毕业证的故事不胫而走,那种充满挑战与成就感的学习方式,对厌倦了死记硬背、渴望学以致用的年轻人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而面向全国扩招的消息,更如同在一池静水中投下巨石。

一股向山西去的潜流,开始在全国有志青年中悄悄涌动。

这所深处内陆的大学,凭借其独特的理念和实实在在的机会,竟然在短时间内,凝聚起了一股可观的人气与期待,成为了无数人眼中新教育和新希望的象征。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