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从民国种田开始科技兴国 > 第438章 人人有饭吃!

第438章 人人有饭吃!(2/2)

目录

文章用详实的数据、生动的田间见闻和深邃的思考,首次向全国系统揭示了山西在粮食生产与储备方面取得的惊人成就。

他写道:“当许多省份仍在为苛捐杂税、匪患兵灾、青黄不接而愁苦之时,山西已悄然构建起一道坚实的粮食安全屏障。

亩产三百八十七斤乃至五百六十三斤,非仅天赐,实乃人谋;

五百万吨战略储备,更非虚数,乃是未雨绸缪之大智慧、大魄力。

此间当局,将人人有饭吃这一看似朴素却至高的治理目标,落在了最实处。粮食足,则民心定;民心定,则百业兴,社稷安。

此乃山西一切建设事业最牢固之根基,亦是对山西模式最深刻之诠释。”

这篇文章造成的轰动效应,甚至超过了前两篇。

因为吃饭问题,是当时中国从上至下、从士绅到流民每一个人都能切身感受、都无法回避的终极问题。

山西的经验,像一道强光,刺破了积压在中国上空关于饥馑与混乱的阴云。

文章刊出后,迅速被各大报刊转载,引发了社会各阶层空前广泛的讨论。

知识界赞誉这是务实政绩之典范;

工商界看到的是社会稳定的保障,投资兴业的沃土;

地主和乡绅们看到的是优良种子和丰收;

而最直接、最剧烈的反应,则来自于那些在生死线上挣扎的普通百姓。

起初是零星的消息,随后汇成了不可阻挡的洪流——从直隶、河南、山东、陕西乃至更远地区,因天灾、战乱、苛政而失去家园、濒临绝境的难民、流民,开始扶老携幼,怀着最后一线希望,向着西方,向着那片传说中人人有饭吃的土地——山西,迁徙而来。

“去山西!那里有粮!”

“山西不饿死人!”

这些简单而极具冲击力的口号,在流民中口耳相传,形成了一种强大的磁场。

太原、大同、晋城等地的边境关卡和交通要冲,很快出现了大量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难民。

他们拖家带口,眼神中交织着疲惫与期盼。

这股突如其来的人潮,其规模之大、速度之快,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料,也对山西的治理能力构成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面对这一局面,山西当局迅速做出了反应。

阎长官下令,各地需妥善安置。

领航者公司迅速从长治调集精兵强将,成立了“以工代赈”接待处。

在边境地区设立粥棚、发放御寒衣物、进行简单的医疗筛查和疫情防治。

对于愿意定居且有一定劳动能力者,则引导至大同、晋北等亟待开发、地广人稀的地区,分配荒地、提供农具种子,鼓励垦殖。

在太原新城,沈文翰看到了一幕让他动容的景象:

一队刚刚抵达的河南难民,在救济点领到了热粥和窝头,孩子们狼吞虎咽地吃着,脸上终于有了血色。

几个已修养多日年轻力壮的男子,在登记后,被领航者招募队的负责人带走,据说是要去往大同农垦。

虽然前路依然艰辛,但至少,生存的希望在这里被重新点燃。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

沈文翰在他的采访札记中写道,“山西以其稳固的粮食根基和有效的社会治理,成为了乱世中的一片高地,自然吸引了四方流民。

这既是荣誉,亦是重担。

处理得当,这些难民将转化为宝贵的人力资源,充实边疆,助力建设;

若处理不当,则可能引发社会矛盾。

目前观之,山西的应对是迅速、有序且富有人道精神的。这再次证明了其社会治理体系的有效性和包容性。”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