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苛捐杂税?山西都不要!(2/2)
一位刚从汾阳来的皮货商,正在柜台办理汇款,要将一笔货款汇往大同的分号。
手续简便快捷,只需支付微不足道的手续费,资金便可安全、迅速地划转。
“这在以前,带着大量银元或汇票奔波,既危险又不便。”
银行的一位经理向沈文翰解释,“通存通兑不仅方便了商贾,加速了资金周转,也使我们银行能更有效地汇聚民间资本,用于支持工矿建设和公共事业。商业繁荣与金融便利,相辅相成。”
带着这些扎实的见闻与数据,沈文翰的第四篇通讯《山西模式第四篇:苛捐杂税?山西都不要!——简政轻税催生的商业奇观》新鲜出炉。
文章详细剖析了山西税制改革的思路与成效:
通过大刀阔斧地精简税目、取消省内流通壁垒,辅以现代银行业的支撑,极大地降低了商业运行的成本,激发了民间经济的活力,最终实现了税收的持续快速增长。
他写道:
“山西不要苛捐杂税,非是标榜清廉之空言,乃是基于经济规律的精明算计。
其要义在于,政府主动让利于民,藏富于民,培育税源。当商旅畅通无阻,利润可期,资本自然汇聚,百业随之兴旺。
税基扩大之势,远胜于苛敛搜刮之所获。
此乃治理智慧之体现,亦是山西模式得以持续运转之财政奥秘。”
这篇文章的刊发,再次精准地击中了当时中国商界和民间最敏感的神经。
苛捐杂税、关卡林立,正是阻碍商业发展、导致民不聊生的首要顽疾。
山西的实践,如同在沉闷的房间里打开了一扇窗,让外界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
报道引发的效应立竿见影。
平津、沪汉等地的报纸纷纷以《晋省轻税政策成效卓著》、《畅通省内循环:山西商业繁荣之谜》等为题进行跟进报道和评论。
更多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外省商人,开始认真考虑将资金和业务投向山西这片商业沃土。
而连续两年税收增长,1916年有望破一千五百万的数据,也极大地增强了投资者对山西财政稳健性和发展潜力的信心。
在太原,沈文翰看到,随着他这一系列报道的持续发酵,这座新兴城市似乎变得更加自信和忙碌。
码头上卸载着更多的机器设备,工厂里传出更密集的机器轰鸣,学堂里坐着更多来自远方的年轻面孔,市集间穿梭着更多口音的商人。
而那源源不断西来的难民潮,在经过初步安置后,其中的青壮劳力也正被有序地吸纳进这片日益扩张的经济体之中,转化为建设的力量。
“减负即增收,流通生财富。”沈文翰在他的采访本上写下这行字。
这片土地,正以其务实而清晰的逻辑,一步步地将看似遥不可及的强国梦想,浇筑在坚实的现实根基之上。
而这一切,都源于一个最朴素的起点:让这片土地上的人,先能安心地吃上饭,顺畅地做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