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何以是山西?(2/2)
无论是轻徭薄赋、畅通商贸,还是巨资投入教育、建立普惠性的粮食储备体系,其政策的最终指向,都是提升民众的福祉和能力。
山西当局似乎深谙民富方能国强的古训,通过创造公平的机会、减轻不必要的负担、提供基本的保障,来激发民间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将发展的成果,切实地转化为民众生活的改善与安全感的提升,这便是最大的政治。”
在阐述了这些特征后,沈文翰笔锋一转,触及核心的启示意义。
他写道:“今日之中国,深陷于内外交困之局,寻求出路而往往不得其法。
或寄望于某种万能之主义,或醉心于模仿异邦之制度,却常常忽略了脚下这片土地的真实脉动与内在潜力。
山西的实践,或许提供了一条不同的思路:立足自身、务实渐进、系统推进、以民为本。”
他进一步论述,这条道路的价值在于其内生性。
它不依赖于外部救世主,不乞灵于空中楼阁的理论,而是着眼于挖掘和调动本土的资源、智慧和力量,解决本土最紧迫的问题。
“它告诉我们,发展的答案,或许就蕴藏在我们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条件和民众的实践智慧之中,需要的是一双发现的眼睛、一颗务实的心,以及一份持之以恒的毅力。”
当然,沈文翰也谨慎地指出,山西模式有其特定的时空背景和主政者的个人因素,并非可以简单复制的模板。
但其背后所蕴含的治理思路与发展哲学——“实事求是、系统思维、民生导向”——无疑对苦苦寻觅出路的今日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它至少证明,在一片看似贫瘠的土地上,依靠自身的努力和智慧,是能够走出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的。”
这篇总结性报道的发表,将关于山西模式的讨论推向了最高潮。
知识界反响尤为热烈。
许多苦苦思索中国前途的知识分子,仿佛在迷雾中看到了一盏具体的灯。
他们不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争辩,开始更加关注地方治理的具体实践。
讨论的焦点从应该信奉什么主义部分转向了如何解决具体问题。
《东方杂志》、《新青年》等刊物上出现了大量文章,探讨山西经验的可借鉴性,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道路的深刻思辨。
地方实力派与开明士绅震动巨大。
山西实实在在的政绩,尤其是财政增收、民生改善所带来的社会稳定和力量积聚,让许多地方统治者看到了另一种强大的可能。
暗中派员赴晋考察学习成为风尚,虽然完全复制山西模式困难重重,但其精简税制、鼓励实业、兴办新学等具体措施,开始在不同程度上被一些地区参考和尝试。
青年学子与实业家群体深受鼓舞。
对于有志青年而言,山西不再只是一个地理名词,而是实干报国、实现理想的热土,前往山西求学、工作的意愿空前高涨。
而对于民族实业家,山西相对清明稳定的商业环境、不断扩大的市场以及强大的工业配套能力,形成了强大的“磁场效应”,投资兴业的意愿显著提升。
最重要的是,沈文翰的这一系列报道,共同塑造了一个强有力的叙事:
在中国陷入普遍性困境的时代,有一个地方,通过一套立足自身、务实有效的办法,成功地实现了局部的治理和发展,为整个国家提供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样板间”。
这个叙事,极大地提振了处于迷茫和悲观中的国人的信心,激发了一种事在人为的积极精神。
“今日之中国当看山西”,这句最初略带惊人之语色彩的标题,随着系列报道的深入,逐渐成为一种被广泛讨论和部分认可的观点。
山西,这片表里山河之地,以其独特而扎实的探索,在民国初年纷乱的历史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后世留下了一份关于内生发展、务实改革的宝贵思想遗产。
沈文翰收起笔,他知道,报道可以结束,但由山西所点燃的思考与希望,必将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持续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