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再向北之布局东北(1/2)
车轮碾过平整坚实的水泥路面,发出均匀而轻快的辘辘声。
离开大同已三日,当远方地平线上出现太原新城那错落有致、与传统中式城郭迥然不同的轮廓时,即便是全程护卫、神情肃穆的林大虎和警卫团骑兵营的战士们,眉宇间也不禁松弛了几分。
这支规模不小的队伍沿着一条标识清晰、两侧栽种着整齐行道树的支路,径直驶向了那片拔地而起的崭新城区。
这便是太原新城,邻近旧城。
队伍在新城边缘与山西大学新校区相邻一处环境清幽、戒备森严的四合院小区入口处停下。
这里灰墙青瓦,门楼并不张扬,但门口站岗的士兵身着笔挺的深蓝色制服,臂章上清晰的武警字样,以及他们锐利警惕的眼神,无不昭示着此地的特殊性。
这里是领航者公司为核心高层及家属专门修建的居所。
林大虎利落地翻身下马,亲自上前与守卫队长核验身份。
林砚则从他那辆特制的、内部铺设了软垫以减轻长途颠簸的青云马车里探出身来。
连续几日的行程,让他白皙的小脸上带着一丝倦意,但那双眼睛依旧清澈有神。
“砚哥儿,到家了。”林大虎转身,语气比在路上时柔和了许多,“我这边交接完毕,就先带兄弟们回营区休整了。”
“辛苦大虎叔,还有各位弟兄们了。”林砚对着林大虎和身后那些风尘仆仆的骑兵们点了点头,语气真诚。
“分内之事。”林大虎抱拳,随即示意骑兵营有序撤离,只留下小区本身的安保力量。
林砚的马车在家门口停下。
这是一座位于小区深处、相对独立的三进四合院,朱红大门,黄铜门环。
听到动静,大门从里面打开,一名穿着干净利落棉布褂子的中年勤务人员快步迎出,脸上带着恭敬的笑容:“砚哥儿回来了!”
“福伯。”林砚认得他,是家里用了好几年的老人,跟着一起从长治搬过来的。
院子里打扫得一尘不染,抄手游廊下摆放着几盆应季的菊花,开得正盛。
听到声音,正房的门帘一挑,一个穿着浅蓝色学生装、扎着两个小辫子、像粉团子般的小姑娘冲了出来,直接扑向林砚。
“哥哥!哥哥回来啦!”小姑娘正是林砚的妹妹,七岁的林玥,小名阿满。
她一把抱住林砚的腰,仰着小脸,眼睛亮晶晶的,满是依赖和喜悦。
林砚被撞得微微后退半步,脸上不由自主地露出了纯粹的笑容,伸手揉了揉妹妹的头顶:“阿满,我回来了。在学校怎么样?有没有听先生的话?”
“我可听话了!”阿满用力点头,开始叽叽喳喳地汇报,“先生今天还夸我字写得好呢!我们学堂就在公园旁边,下课的时候能看到里面有好多小鸟,还有小猴子!可好玩了!”
这时,母亲苏婉贞也从屋里走了出来。
她穿着一身素雅的藕荷色旗袍,外罩一件薄羊绒开衫,气质温婉中带着干练。
看到一双儿女在院中嬉闹,她眼中流露出柔和的笑意。
“砚儿回来了,路上辛苦。”苏婉贞走上前,仔细端详着儿子的脸色,伸手替他拂去肩上并不存在的灰尘,“快去洗把脸,换身舒服衣服。你父亲今早从衙门捎信回来,说晚上能赶回来一起吃饭。”
“嗯,娘,我不累。”林砚应着,牵着妹妹的手往里走。
这座新家比之前在长治和太原旧城的临时住所要宽敞舒适得多。
家具是中西合璧的风格,既有时新的沙发、玻璃茶几,也有传统的太师椅、多宝阁。
墙上挂着几幅意境悠远的山水画,博古架上摆放着一些精巧的瓷器和小摆件,透着主人的品味。
林砚回到自己位于二楼的房间。
窗户朝南,采光极好,书桌上整齐地摆放着笔墨纸砚和几本四年级的教科书——《国文》、《算术》、《自然》。
窗外正对着小区内的中心花园,能看到假山、小亭和依旧翠绿的草地。
比起大同的肃杀和草原的辽阔,这里充满了安宁温馨的生活气息。
他简单洗漱,换上了一身居家的棉布长衫,浑身的疲惫都消散了不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