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从民国种田开始科技兴国 > 第470章 减法?不,是加法!

第470章 减法?不,是加法!(1/2)

目录

翌日清晨,一支由一个排骑兵护卫着一辆马车的队伍,悄然驶离了太原新城。

林砚坐在中间那辆马车,闭目养神。

队伍行驶在太原至长治的宽阔水泥公路上,路面平整坚实,车速得以提升。

越靠近长治地界,道路两旁的景象便越发呈现出一种与太原不同的、更深厚的工业化底蕴。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长治县城外围那一片规模宏大的工业区。

无数的厂房鳞次栉比,高耸的烟囱如同森林,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煤炭、金属和化学品混合的工业气息。这里不仅有领航者旗下最早的一批工厂,更吸引了大量嗅到商机的其他商人投资建厂,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集群。

厂房之间,道路纵横,运送原料和成品的马车、卡车川流不息,一派繁忙景象。

队伍没有进入长治县城,但即便从外围掠过,也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蓬勃生机。

作为领航者公司事实上的发家之地,长治的经济发展起步早,根基扎实。

全县超过三百万亩良田,被规划为精细管理的种子基地,专门培育和繁殖林耐系列等优良作物种子,每年向全省乃至外省供应,为长治带来了极其稳定而丰厚的收入。

在山西,乃至整个华北,长治种子是优质高产的代名词,而长治的百姓,也早已是外人眼中艳羡的富户。

县城内居住着超过四十万人口,是山西最早实现人口翻倍的城市。

即便未入其内,也能从通往城区的道路上络绎不绝的人流、车流,以及路边那些琳琅满目、副食品供应极其丰富的集市摊位,感受到市民生活的殷实与安宁。

队伍按照既定路线,驶向通往林家村的专用道路。

这条路早已不是当年的土路,而是同样铺设了水泥,但戒备明显森严起来。

首先经过的是二舅苏承勇的旅部驻地,营房整齐,岗哨严密,可以看到士兵操练的身影。

再往前,便是扼守山谷入口的寨门。

这里已从最初的青砖寨墙,扩建成了依山而建的坚固军事要塞,碉堡、火力点错落分布,身着绿色军服的士兵严格核查着每一辆过往车辆的身份。

看到林砚的队伍,守卫军官立刻敬礼,迅速放行。

穿过要塞,算是进入了林家村的核心区域。

林砚让警卫排留下来,在保安团驻地休息。

前行约十多公里,路旁出现一片被高墙电网环绕、气氛森严的建筑群,入口处没有任何名称标识,只有内部人才知晓,这里代号野猪窝,是由原林家村早期工业区(水泥厂、砖瓦厂等,因产业升级已迁走)改造而成的情报处特殊监狱和新成立科技研究院(核心部分)。

此地警戒级别极高,寻常人根本无法靠近。

继续前行十公里左右,视野豁然开朗,一片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出现在眼前——领航者综合学校。

这里容纳了近两万名少年团的学生。

穿过学校区域,再往前,便是如今林家村的新址,也被称为新村。

江南风格院落整齐划一、坚固美观的砖石院落取代了昔日的土坯房,村道干净整洁,公共设施齐全。

村口有老人悠闲地抽着烟袋,但他们的穿着和气色,与几年前已是天壤之别。

队伍在最里面一座面积最大、却并不张扬奢华的院落前停下。

得到消息的林广福和陈素秋早已在门口等候,脸上洋溢着期盼与喜悦的笑容。

林砚推门下车,快步走到爷奶面前,脸上露出了难得一见的、全然放松的笑容。

“爷爷,奶奶,我回来了。”

陈素秋一把拉住孙子的手,上下打量着,眼中满是慈爱,嗔怪道:“瘦了,在外面肯定没好好吃饭!”

林广福虽然努力维持着族长的威严,但微微颤抖的手和泛红的眼圈也泄露了他内心的激动,只是用力拍了拍孙子的肩膀:“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院子里阳光正好,晒得人浑身暖洋洋的。

陈素秋拉着林砚的手不肯放,仿佛要将这大半年的分别都看回来,嘴里不住地念叨:“这回能住几天?可不许明儿就走!”

林砚扶着奶奶在院中石榴树下的藤椅上坐下,自己则搬了个小马扎坐在旁边,仰头笑着:“奶奶,这次不急着走,能住三天呢。”

“三天?”陈素秋先是喜上眉梢,随即又有些不满,“才三天?够做什么的!你爹娘也是,在太原那大地方,就把你一个人扔那边忙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