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星火计划(2/2)
不到黄昏,操场上就已坐满了迫不及待的学生,喧闹声如同沸腾的水。
夜幕终于降临,操场上方的星子稀疏地亮起。
随着一台小型手摇发电机开始工作,一束强烈的光柱猛地刺破黑暗,打在幕布上。
人群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的目光都被那方光亮吸引。
首先放映的,并非虚构的故事,而是一段令人屏息的真实——
幕布上赫然出现一行工整的字幕:
民国六年春·绥远剿匪实录。
紧接着,动态的黑白画面跃然而出:
身着统一制服、装备精良的山西士兵,在苍茫的戈壁与草原上行军,他们的步伐坚定,眼神锐利;
激烈的交火场面,枪口焰光在胶片上闪烁成一片雪白;
被俘的匪徒垂头丧气,与军容整肃的士兵形成鲜明对比。
没有配乐,只有放映队专员沉浑有力的现场解说,将每一次行动的背景、战术与意义清晰地传递到每个听众耳中。
画面一转,是大同胜利大游行的盛景:
潮水般的欢庆人群,飘扬的旗帜,士兵们接受民众欢呼时年轻而自豪的脸庞。
这一切,都与上海学生们潜意中,混乱、落后的山西印象截然不同。
幕布上跃动的黑白影像里,士兵们年轻而自豪的脸庞在塞外的风沙中显得格外坚毅,他们肩扛着制式统一的步枪,步伐整齐划一,眼神清澈而坚定。
当镜头转向大同胜利游行的盛景时,欢庆的人群如潮水般涌动,每一张脸上洋溢的笑容都发自内心,那是一种挣脱了压迫与恐惧后、对崭新秩序由衷拥护的喜悦。
妇女们穿着整洁的布衫,孩子们挥舞着小旗,老人们的眼眶里闪烁着泪光,这一切生动而真实的细节,构成了一幅充满生命力与希望的画卷。
一股无声的震撼在操场上空弥漫。
这些影像,比任何文字都更具冲击力,它们直观地展现了一种力量,一种秩序,一种不同于他们日常所见的、正在北方崛起的崭新气象。
短暂的间歇后,第二部影片开始。
字幕显示,这是山西电影制片厂出品——《青春何为》。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群山西的年轻学子,面对国家的积弱与时代的呼唤,毅然放弃安逸,或投身实业建设巨大的工厂,或钻研科学技术改进农业,或穿上戎装保卫边疆。
影片中,主人公在钢铁厂灼热的炉火前挥汗如雨,在广阔的试验田里细心记录,在训练场上咬牙拼搏。
他们的青春,与轰鸣的机器、金黄的麦浪、嘹亮的军号紧密相连。
“我们的青春,不应只在空谈,更应在最需要的地方燃烧!”
影片中主人公的这句台词,透过放映员充满激情的声音演绎,像一把重锤,敲在许多学生的心上。
电影结束,灯光亮起。
操场上却异常安静,没有往常散场时的喧哗。
许多学生仍坐在原地,望着空白的幕布,眼神发直,脸上混合着激动、迷茫与思考。
他们刚刚看到的,不仅仅是两场电影,而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两种关于国家与个人未来的可能性。
他们并不知道,这支放映队隶属于山西领航者公司新组建的宣传部。
像这样的放映队,此刻正有数十支,如同播撒火种的信使,带着类似的影片,深入全国的农村、城镇、学校,进行免费的巡回放映。
这项庞大而雄心勃勃的全国性行动,在领航者公司内部,被赋予了一个意味深长的代号——
“星火计划”。
这个计划的蓝图,正是林砚亲手推动的。
在完成了初步的工业积累与军事布局后,他清晰地意识到,若要真正改变这片土地的命运,仅靠坚船利炮与工厂烟囱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争夺话语权,必须塑造人心,必须建立一种全新的、能够凝聚亿万人的文化认同与精神向往。
“星火计划”,便是他掷出的文化输出的第一把火。
他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