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从民国种田开始科技兴国 > 第502章 山西大学的新血液

第502章 山西大学的新血液(2/2)

目录

夕阳西下,将新建校舍的影子拉得老长。

落成典礼后,山西大学新校区入驻了一批特殊住客。

图书馆旁那栋刚刚启用的专家楼,时常能看到一些高鼻深目的身影。

这些来自欧洲各国的技术专家,是情报处利用欧战正酣、各国工业动荡人才流失的契机,以优厚条件和稳定环境为筹码招募而来。

他们的入驻,为新校区带来了最前沿的知识与火花。

清晨的机械工程实验室内,一台小型高速风洞已开始运转,发出低沉的嗡鸣。

主持其工作的,是前德国福克飞机厂的工程师汉斯·穆勒。

他指着黑板上一系列复杂的空气动力学公式,用生硬的中文对围拢的学生们说:“速度,升力,稳定性,未来在天上。”

他带来的不仅是理论,还有几大箱珍贵的飞机设计图纸和发动机改进资料,这些在欧洲战场被视若珍宝的知识,此刻正毫无保留地在这间远离战火的教室里传授。

隔壁的动力实验室里,则弥漫着机油和金属加热后的特殊气味。

来自沙俄波罗的海造船厂的动力专家伊万·彼得罗夫,正带着几个高年级学生拆解一台高性能船用柴油机模型。

“看,这里的燃油喷射系统,”伊万用粗壮的手指指点着精密的部件,“效率,可以提高百分之十五以上。”

他不仅讲解原理,更强调工艺,“材料,加工精度,是动力的骨骼和肌肉。”

他的到来,直接推动了校内小型精密加工车间的升级。

化学楼里飘出的气味更为复杂。

一位曾在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工作的女化学家索菲·勒布朗,正指导学生们合成一种新型磺胺类药物的前体。

实验台上摆放着精致的玻璃器皿,墙上挂着复杂的有机分子结构图。

“战争需要消炎药,和平的建设同样需要,”

她语气平静,眼神专注,“我们要做的,是让它的生产成本更低,效果更好。”

材料实验室则由一位沉默寡言的瑞典合金专家卡尔森主持。

他专注于研究从本地矿山新发现的几种稀有金属元素,试图将其融入钢铁配方中。

“更轻,更韧,或者更耐腐蚀,”

他言简意赅,手中的坩埚里,熔融的金属闪烁着奇异的光芒。

他的工作,直接关系到未来山西制造的机械和武器的核心性能。

甚至在农业试验田的田埂上,也能看到一位荷兰农业专家的身影,他正蹲在地上,仔细察看覆盖着林耐二号麦种的土壤,并与本地的农学教师激烈讨论着轮作与土壤改良的新方法。

这些专家的到来,起初在校园里引起了不小的好奇与些许隔阂。

语言、习惯、思维方式都截然不同。

但共同对知识与技术的追求,很快打破了障碍。

学生们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这些课堂上从未出现过的先进知识,而专家们也被中国学生那种混合着谦逊与极度渴望的学习热情所打动。

课余饭后,校园里常能看到中外师生聚在一起,用手势、草图和不熟练的语言热烈讨论的场景。

一种基于技术与理想的奇特融合,正在这片崭新的校园里悄然发生,为山西乃至中国未来的工业蓝图,注入了无法估量的活性与可能。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