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章 温与饱(2/2)
“咱们山西,现在就是一个咬合紧密的大机器,少了哪个零件,转了哪个齿轮都不行。”
他继续往前走。
村子里,崭新的红砖瓦房比比皆是,取代了记忆里低矮破败的土坯房。
几户正在盖新房子的人家,用的都是附近水泥厂出产的堡垒牌水泥,梁木则是从归绥(今呼和浩特)林场运来的上好松木。
屋顶上,不少人家安装了亮闪闪的白铁皮烟囱,冒着淡淡的、好闻的煤烟——这是大同煤矿供给的优质块煤,耐烧,烟也少。
村公所旁边的空地上,几个半大小子正在清扫积雪,准备晚上放露天电影。
白色的幕布已经挂了起来,在冬日阳光下格外显眼。
这是文化下乡的一部分,省电影放映队会轮流到各个村镇,播放一些农业科普片、新闻简报,还有新拍的戏剧片。
李振彪还记得第一次在村里放电影时,全村老少端着板凳来看的盛况,比过年还热闹。
他走进村公所,民兵队长张老栓正和几个小组长核对今年的粮食和棉花产量报表。
“李干事来了,”
张老栓抬头,脸上堆着笑,“正好,你看看,这是咱们村最后几户五保户今年过冬的物资发放清单,按您要求的,棉被加厚一斤,粮食多配二十斤细粮。”
李振彪接过清单,仔细看着。
上面记录着棉衣多少套,煤炭多少斤,粮油多少量。
这些都是实打实的东西,来自全省的统筹。
他想起在部队时,旅长说过的话:“咱们当兵吃粮,为的就是让父老乡亲,再也不用挨饿受冻。”
如今脱下军装,用另一种方式践行着同样的誓言,这种感觉,很踏实。
“没问题,下午我就带人送过去。”李振彪将清单递回去,语气沉稳。
他走到窗边,看着窗外。
村子里,炊烟袅袅,空气中弥漫着炖肉的香气和隐约的广播声——村公所屋顶架着的大喇叭,正播放着山西广播电台的晋剧选段和全省天气预报。
远处,通往大同的公路上,一辆满载着工业品的山西牌蒸汽卡车正轰鸣着驶过。
这一切,井然有序,生机勃勃。
五年前他离家当兵时,山西还是阎长官治下那个相对封闭、民众仅能糊口的旧模样。
如今回来,这里已经变成了一个拥有强大工业、充盈物资和勃勃野心的新世界。
他,李振彪,以及无数个像他一样从军队这座大熔炉里出来,散布到三晋大地每一个角落的退伍兵,正是支撑起将温与饱真正落实到每一户、每一人的最坚实的保障。
雪后初霁的阳光照在他脸上,暖洋洋的。
他深吸一口清冷而充满希望的空气,转身走向那摞待处理的文件。
这里,就是他的新阵地。
-----------------
腊月二十五,平城县,清河乡公所。
西斜的日头透过糊着玻璃纸的窗户,落在东厢房统计室内一张巨大的原木拼桌上,将上面堆积如山的报表和算盘染上一层暖光。
空气中弥漫着墨汁、纸张和人类体温混合的独特气味,偶尔响起算珠碰撞的清脆噼啪声,以及低声的交谈与核验。
统计室负责人,原晋军某部后勤股中尉王建业,正拧着眉头,审阅着下属刚送来的《清河乡一九一八年第四季度及年度汇总统计初稿》。
他今年三十有二,也是军人职业制下第一批转业的军官,因在部队里管惯了粮秣账目,被直接分配到了这关键岗位上。
“数据都核实过了?尤其是张家庄、李村这几个大村,人口流入多,消耗也大,不能有半点马虎。”
王建业头也没抬,声音带着军人特有的干脆利落。
他手指点着报表上粮食供应一栏。
对面坐着的是乡里的老统计员老周,他扶了扶老花镜,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叹服:
“王主任,反复核了三遍。
咱们乡今年接收安置像您这样的转业官兵,共计六十七人。
嘿,不瞒您说,年初您没来的时候,
自打你们这批同志分到各乡各村,这报表格式统一了,数据也扎实多了。
光是厘清各村实际的户籍和流动人口底数,就省了我们老鼻子劲了!”
王建业微微颔首,没有接这奉承话,目光依旧锁定在数字上。
他知道老周说的是实情。
军队里培养出的纪律性、执行力和对数据的敏感,在他们这些转业人员身上打下了深刻烙印。
他们像一颗颗铆钉,嵌入了地方行政的各个环节,让这台日益庞大的机器运转得更加精准、高效。这六十七人,分散在乡公所和各个村里,起到的作用,远比数字本身大得多。
他的指尖划过一行行墨迹未干的数字:
粮食类:全乡年度粮食供应总量……他心算了一下,人均接近五百斤原粮,这还不包括农户自留地和鼓励养殖消耗的杂粮。林耐二号的丰产和绥远新垦区的粮食输入,是底气所在。报表备注栏里清晰地写着:无断供,无抢购,价格稳定。
副食品:肉类(猪、羊、禽)供应量比去年增长四成七;禽蛋增长六成;豆油、菜油供应充足。数据背后,是赵大牛们餐桌上可见的油荤,是合作社里随时能买到的鲜蛋。
布匹与棉花:棉布销售比去年增长了惊人的八成!棉花供应量更是翻了一番还多。这印证了他下乡走访时看到的景象,无论大人孩子,身上少见了过去那种破旧褴褛、颜色灰暗的衣衫,取而代之的是厚实、干净,甚至带着鲜亮颜色的棉袄棉裤。
工业品:他的目光在这里停留最久。铁壳暖水瓶,售出348个;民用剪刀、铁锅、农具,销量稳步提升;最让他注意的是飞燕牌缝纫机,全乡范围内竟然售出了近百台!还有太原牌收音机,也走进了三十多户家境殷实的人家。这些数字,冰冷,却无比生动地述说着,老百姓在解决了最基本的吃穿之后,开始将富余的财力,投向能进一步提升生活品质的工业制品。
“工业品这一块,增速最快。”老周在一旁感慨,“搁几年前,谁敢想庄户人家也能用上缝纫机、听上收音机?真是世道变了。”
王建业“嗯”了一声,拿起旁边的红蓝铅笔,在几个关键数据旁做了标记。
这些汇总后的数据,将形成报告,送往县里,最终汇入省城那幅关乎两千万人温饱的宏大蓝图中。
他抬起头,望向窗外。
乡公所院墙外,已是炊烟四起,空气中隐约飘来饭菜的香气和谁家收音机里传出的梆子戏声。
夜幕即将降临,千家万户的灯火将次第亮起,每一盏灯火下,都是一个不再受饥寒困扰的家庭。
他收回目光,重新埋首于账本之中。
确保这账本上的每一个数字都真实无误,确保这温与饱的成果能够持续、稳固,就是他这个退伍军官,在这没有硝烟的新战场上,最重要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