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从民国种田开始科技兴国 > 第544章 建立总参谋部

第544章 建立总参谋部(1/2)

目录

总督府书房,林砚与阎长官隔着一张宽大的檀木茶几对坐。

茶几上,除了茶具,还摊开着一幅最新的军事态势图以及几份刚送抵的简报。

阎长官亲手为林砚斟了一杯茶,脸上是毫不掩饰的畅快与感慨:

“砚儿,今日请你过来,是想好好聊聊这军事改革一年来的得失。

回想五年前,咱们手里能拉出去的,不过是几支装备混杂、粮饷不继的旧军,守着这点家当,夜里都睡不踏实。”

他摇了摇头,仿佛要甩掉那段拮据的记忆。

林砚双手接过茶杯,微笑道:“伯父掌舵,方向明确,上下用命,方有今日局面。”

“是啊,”

阎长官身体微微前倾,手指点在态势图上代表山西的板块,“如今,咱们手里实实在在握着了二十个整编旅,足足二十万精锐!

装备统一,粮饷充足,训练有素,这才是保境安民的底气!”

他语气中带着自豪,更有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更重要的是,还有八十万已受过三年系统训练、定期集结的民兵,他们散布于工厂、田间、矿场,平日里是生产的能手,战时便是源源不断的后备兵员,是我二十万正规军最深厚的根基。

这才是真正的全民皆兵,藏兵于民!”

“《国防军事力量动员法》的颁布施行,是最关键一步。”

林砚补充道,他提及这部已经正式颁布的法律,“全民入役,有序退役不再是一句空话。

法令明确规定,适龄青年均有依法服兵役之义务,期限、待遇、晋升渠道清晰明朗。

退役官兵,则有完善的安置、培训和优待政策,确保英雄流血汗不再流泪,更能将部队所学带回地方,促进生产与社会治理。

此举,已将国防意识融入百姓日常,将潜在的兵员负担,转化为了强大的人力资本优势。”

阎长官重重点头,眼中精光闪动:

“此法之妙,在于它理顺了养兵与用民的关系。

兵民是本分,而非负担。

府库为此投入巨大,但民间无一怨言,反以为荣!因为大家看得到,子弟兵是在守护他们自己的家园和好光景。”

他顿了顿,语气转为深沉,“这比单纯多养十万常备军,意义更为深远。对了,那个全新的参谋部,运转如何?”

“已完全步入正轨。”

林砚肯定地回答,“总参谋部下设作战、情报、训练、后勤、通信等若干厅局,吸纳了原军中干才与军校优秀毕业生,更有部分受过新式教育的年轻人加入。

他们不再仅仅盯着眼前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开始运用沙盘推演、数据分析和电报网络,进行战略层面的规划、战役层面的调度。

军队的大脑,正在变得愈发敏锐和高效。”

“好!一个灵光的脑子,比十条膀子更重要!”阎长官抚掌,随即关切地问:“军校扩招之事,进展可还顺利?”

“非常顺利。”

林砚对此显然也极为满意,“长治陆军军官学校、大同炮兵专科学校等均已扩大招生规模,并新设了机械化步兵、装甲车辆指挥、无线电通信、工程兵等多个专业。

生源除了部队选拔的优秀士官,更大量吸纳了中学毕业生。

我们要打造的,是一支懂得操作和维护复杂装备,能够理解并执行现代战术命令的职业化军官队伍。

这是下一步完成机械化、信息化转型的人才储备。”

提到机械化、信息化,阎长官兴致更高:

“你上次提到那些新家伙,蒸汽卡车底盘改的运兵车、装甲车,还有那能隔着几十里地通话的步话机和小型电台,研究所那边……”

“相关设备与技术均已通过验收,完成定型。”

林砚接过话,语气平稳却带着力量,“首批三百台18式履带式运兵车、五十辆18式轮式装甲侦察车已下线,正在配发至首批进行机械化改编的第一旅进行适应性训练。

营连级战术无线电台也已开始批量生产,年底前可优先装备至所有主力旅。

届时,我军的机动能力、防护能力与战场通信效率,将实现质的飞跃。”

阎长官听得目光炯炯,仿佛已经看到钢铁洪流在三晋大地上驰骋的景象。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激动,又问:“天上和水里的呢?我听说,空军那边闹出的动静不小。”

“是。”林砚笑道,“根据《空域防务暂行条例》,我们已正式组建空军第一旅,下辖一个战斗机大队(装备‘猎鹰’系列飞机)、一个侦察/轰炸混成大队(装备‘疾风’、‘鲲鹏’及‘巡天’飞艇),目前正在大同新修建的飞行基地进行高强度训练。

飞行员选拔极为严格,主要从陆军中有文化基础、反应敏捷的年轻军官和军校生中挑选,由德裔与本土教官共同培训。虽然规模尚小,但种子已经播下,制空权的概念,必须从现在就开始扎根。”

“还有黄河,”

林砚继续道,“我们依托山西重型机器局的技术支持,利用自身木材和初步的钢铁加工能力,建立了内河水军第一团。

目前主要装备浅水炮艇和巡逻艇十余艘,负责黄河山西段的航道巡查、物资运输与岸防支援。

未来,它将是保障我们西路水运畅通,并沿河机动布防的重要力量。”

听完林砚条理清晰的汇报,阎长官沉默了片刻,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外面蔚蓝的天空下,远处操场上正在训练的士兵方阵。

良久,他转过身,脸上不再是单纯的兴奋,而是一种沉淀下来的、无比坚定的神情。

“砚儿,看到这一切,我这心里,是前所未有的踏实!”

他声音洪亮,带着金石之音,“五年!仅仅五年!我们从一支弱旅,发展到如今拥有二十万雄师、八十万后备,军政令统一,参谋体系健全,军校人才辈出,更开始向着机械化、信息化,向着天空和江河迈进!

这不是我阎某人一人之功,这是你我同心,是全体将士用命,是三省上下两千多万民众鼎力支持的结果!”

他走回座位,目光灼灼地看着林砚:

“当初你提出向北,再向北,全力发展重工业,推行全民役制,我还有些许疑虑。

如今看来,此乃真正的高瞻远瞩!

没有北面的资源,就没有我们的钢铁和煤炭;

没有雄厚的工业,就没有这些新式装备;

没有全民的认同与支持,就没有这百万兵员的根基!

这一切,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伯父过誉了。”

林砚谦逊道,但眼神同样明亮,“一切改革,皆为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安定与发展。强大的国防,不是为了扩张与征服,而是为了让我们的人民能够安居乐业,让我们的建设不受外敌干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