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卧龙居士(1/2)
半日前,卧龙山据点内。
之前秦伯等人在远处山腰上观察,在见到投石车即将攻破幸福乡的时候,秦伯觉得是时候按计划救出李胜了。
于是秦伯留了一个人继续观察,同时负责安排之后的接应工作,自己则带着剩下的人从山林里前往幸福乡。
结果秦伯等人刚到山下不远处,就见到联军已经像丧家之犬一般四处溃逃,显然是幸福乡打赢了。
虽然不知道幸福乡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但是显然李胜已经不需要自己等人去救了。
暴露自己等人的存在本来就是冒着很大风险,既然危机已经解除了,于是秦伯迅速决定带着其他人撤退。
在返回卧龙山营地之后,秦伯将那个负责观察的探子喊了过来,询问之前到底发生了什么。
那个探子虽然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但是还是一五一十地将自己看到的场景描绘了出来。
秦伯听着探子口中匪夷所思的汇报,那张总是波澜不惊的老脸上也罕见地露出了极度震惊的神色。
“召唤……天兵?”
他下意识地重复了一遍,接着他那浑浊的老眼中露出了一丝凝重。
“一百银甲锐士凭空而降,不仅刀枪不入而且还能力斩千军,事了之后凭空消散不留一丝痕迹……”
这描述让秦伯一时间也有些无法想象,他原本以为李胜只是掌握了一些奇特的炼铁和农耕之术,或许还有一些威力不俗的火器。
如果仅仅是这样,那李胜充其量也就是个技艺高超的匠人,或许可以再加上一句品格出众。
可现在看来,自己对李胜的了解还是不够。
秦伯虽然不太相信李胜能够凭空召唤天兵,但也清楚这大概不是什么障眼法。
毕竟如果只是用障眼法或者幻觉手段蒙蔽的话,也许身在场中的联军士兵会中招,但是这名在远处观望的经验丰富的探子不可能看不出来。
再说了那碎成一堆木头的投石车,还有满地的残肢断臂可都做不得假,说明那些银甲士兵是真真切切存在的。
莫非……这李胜的背后还有其他势力在支持?
这个想法一冒出来,瞬间便让秦伯信了七八分。
经过之前的调查,这李胜确实就是一个小亭长,而且在他人生的前二十年里一直表现得十分平庸,可以说毫无出众之处。
一个草根平民突然鹤立鸡群,秦伯只能想到背后有人这一个原因,这不得不让秦伯的心中生出了一丝忌惮。
秦伯意识到,李胜这颗棋子或许已经超出了他的掌控范围,甚至可能……会成为他复国大业上一个难以预测的巨大变数。
秦伯沉默了许久才缓缓开口:“传令下去,密切关注幸福乡的一切动向,但切不可与其发生冲突。”
现在形势出现了变数,在没有摸清李胜的底细之前贸然与之为敌绝非明智之举。
在一旁静静听着的林琬琰见到幸福乡竟然奇迹般地打赢了,心中也是松了一口气,不过还是有一些担忧。
以她的心思也很容易想到,这些凭空出现的天兵肯定不是没有代价的,不然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直接召唤天兵来击溃联军。
想到这里,林琬琰心里闪过一个念头。
她对秦伯说道:“现在我们知道了幸福乡的态度,他们与棘阳县城已经撕破脸了,那我们何不趁机拉拢呢?”
秦伯沉思片刻道:“殿下此言在理,起码这些人现在跟我们没有利益冲突,尝试拉拢倒是值得一试。”
林琬琰趁热打铁:听闻幸福乡一直在低价出售粮食,或许我们的粮食问题也可以从幸福乡那里得到解决。”
解决粮食问题……这终于打动了秦伯。
幸福报上面确实有记载幸福乡出售粮食的事情,而且根据兑换表来看价格也不高,看来可以从这条渠道来获取粮食。
于是秦伯立即唤来夜枭:“你去安排跟幸福乡接洽,试探一下他们的态度,看看能不能从那里购买粮食。”
“以市价购买,不要去贪那点小便宜。”
夜枭点点头,领命而去
……
另一边,幸福乡议事厅。
就在李胜准备和张景焕探讨之后的计划时,外面传来了汇报声。
“报——!”
“寨外发现有身份不明的人靠近,自称是受卧龙居士派遣。”
卧龙居士?
李胜眉头一皱,这又是哪方势力,之前好像完全没有听说过。
但不管怎样,只要不是棘阳县城那边来找茬的就行。
于是李胜对着汇报的人说道:“带他们进来!”
片刻之后,两名身着斗篷的精壮汉子被带了进来,其中一人背上还背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布袋。
其中一个眼神锐利如鹰的中年人向着李胜拱了拱手,率先开口道:“我二人奉我家主人之命,前来恭贺李乡主大破联军!”
“你家主人?我可从未听说这附近有什么卧龙居士。”李胜不动声色地问道。
这个中年人正是夜枭,他微微一笑:“李乡主有所不知,我家主人乃是山林隐士,素来不愿参与嘈杂的市井纠纷。”
“我家主人对李乡主的仁义早有耳闻,可惜一直未曾得见。正好今日得知幸福乡大捷,便命我等带着礼物前来祝贺。”
接着夜枭使了个眼色,另一个汉子便将他们带来的“礼物”展示给李胜看。
袋子虽然不大,但里面都是各种金银珠宝,就连不懂行的人也能看出来这些珠宝明显价值不菲。
李胜心中冷笑,这卧龙居士的消息倒是灵通,而且反应也着实够快的。
见到幸福乡把联军打跑了立马就过来了,果然还是觉得有利可图。
说是前来祝贺,实际上八成是想确认幸福乡的实力,不过这礼物也确实是下了血本了。
“贵方有心了。”李胜语气稍微缓和了些。
“不知你家主人除了恭贺之外,可还有其他事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