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蛊妃倾城:冷帝的心尖宠 > 第191章 清蛊安民,江南疫踪

第191章 清蛊安民,江南疫踪(2/2)

目录

流言的苗头又开始滋生,地方官员吓得脸色发白,连忙上前劝说灾民,却被情绪激动的百姓推开。“娘娘,强行火化恐怕会引发民变啊!”知县凑到林晚夕身边,压低声音说道,额头上满是冷汗。

林晚夕眉头紧锁。她理解百姓的丧亲之痛,也明白土葬是他们的传统习俗,可若是放任蛊孢扩散,整个吴县都会陷入险境。就在她左右为难之际,陈墨忽然上前一步,躬身说道:“娘娘,或许可以试试药浴焚蛊之法。”

“药浴焚蛊?”林晚夕看向他,眼中带着一丝疑惑。

陈墨点点头,解释道:“这是我陈家古籍中记载的一种方法,专门用来处理带有蛊毒的尸体。具体做法是,用特制药汤浸泡尸身,然后在容器底部加热,将药汤煮沸,通过高温和药力,杀死尸体内的蛊毒,同时又能保留全尸,让家属可以土葬。不过,尸身经过药浴烹煮后,皮肤会有些变形,无法完全恢复原样。”

林晚夕思忖片刻,问道:“此法能保证将蛊孢完全灭除吗?”

“古籍中记载,此法曾成功处理过患‘尸蛊’的死者,效果显着。”陈墨语气坚定,“臣愿意亲自操持,若是出了差错,臣愿承担所有罪责。”

林晚夕看着他眼中的笃定,最终点了点头:“好,那就按你说的办。需要什么药材和器具,尽管开口,我让人立即去准备。”

陈墨连忙列出一张药材清单,其中有艾草、雄黄、黄连等二十多种草药,还需要一个特制的铁棺,棺壁要厚,底部能架起炭火加热。县衙的差役们连夜行动,终于在三更时分,将所有东西准备妥当。

铁棺被安置在医馆后院的空地上,阿大的尸身被小心翼翼地放入棺中。陈墨亲自将熬好的药汤倒入棺内,药汤呈深褐色,散发着浓郁的草药味,与尸身的腥臭味混合在一起,令人作呕。差役们在铁棺底部架起炭火,火焰渐渐升高,药汤开始冒泡,很快便沸腾起来。

林晚夕全程守在一旁,不敢有丝毫懈怠。她闭上眼,感应着净雪蛊传来的讯息——起初,尸体内的蛊孢还在挣扎、增殖,可随着药汤的煮沸,那些蛊孢的活性渐渐降低,蠕动的速度变慢,最终彻底停止了活动,消散在药汤中。

直到天快亮时,林晚夕才睁开眼,长长舒了一口气:“可以了,蛊孢已经被完全灭除。”

差役们熄灭炭火,待铁棺冷却后,打开棺盖。药汤已经变成了黑色,阿大的尸身虽然皮肤有些发皱、变色,但整体完好,没有出现溃烂扩散的情况。阿大的老母和妻儿看到尸体,先是愣了愣,随即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对着林晚夕连连磕头:“多谢皇后娘娘开恩!多谢娘娘!”

消息很快传遍了吴县,百姓们对林晚夕的抵触情绪渐渐消散,开始主动配合防疫工作。有人主动上报家中有发热症状的亲人,有人帮忙搭建隔离棚,还有人带着自家的草药,送到临时医馆。

可林晚夕心头的阴云,却并未散去。第二日清晨,她和陈墨一同站在太湖边,望着茫茫水域,神色凝重。“蛊孢的源头在水中,若是不能彻底清除,只要有一丝残留,疫病就有可能再次复发。”

陈墨皱眉道:“太湖流域广阔,水域面积达数千顷,仅凭我们这些人,就算日夜不停地清理,也不可能将所有水源都净化干净啊。”

林晚夕却忽然笑了,她指向湖中生长的水草,说道:“单靠人力确实不行,但我们可以借助自然之力。我昨天已经让赵青探查过了,湖中有一种叫‘水松草’的水草,根系对蛊孢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很多蛊孢都附着在水草的根系上。若是我们能培育出一种专门以水松草为食的生物,让它们吃掉这些水草,不就能间接清除水中的蛊孢了吗?”

陈墨眼中一亮:“娘娘的意思是,用生物防治的方法?”

“没错。”林晚夕点头,“我打算培育一种特种蛊虫,外形像小虾,通体透明,以水松草为食,而且生命周期短,不会对太湖的生态造成破坏。我给它取名叫‘清道夫’。”

接下来的日子里,林晚夕率领蛊医团队在吴县县衙后院搭建了临时蛊室,四面墙上挂着浸过驱虫草药的帷幔,地面铺着防潮的青石板,角落里燃着恒温的银霜炭——“清道夫”蛊虫对温度极为敏感,需维持在二十三度左右才能正常生长。

林晚夕亲自调配培育蛊虫的营养液,以研磨成粉的水松草汁为基,加入少量净雪蛊分泌的净化液,再兑上太湖湖心的活水。透明的琉璃培养皿中,起初只有几星微不可察的透明虫卵,在营养液中静静悬浮。

陈墨每日都会来蛊室察看,起初只是抱着验证的心态,可看着虫卵在第七日破壳,孵出针尖大小、形如小虾的幼蛊,又看着它们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啃食培养皿中放置的水松草碎末,他渐渐收起了轻视。“这蛊虫竟能精准分辨水松草,对其他水草毫无兴趣?”他指着培养皿中完好的浮萍,语气里满是惊叹。

“是我在培育时,用蛊引将水松草的气味刻进了它们的习性里。”林晚夕一边用银勺轻轻搅动营养液,一边解释,“就像蜂只采蜜、蚕只食桑,‘清道夫’的本能便是清除水松草,顺带将附着在根系上的蛊孢一同带入体内——它们的消化系统能分解蛊孢,最终排出无害的废渣。”

培育第十日,“清道夫”已长到半指长,通体透明如水晶,能清晰看到体内消化的水松草纤维。林晚夕选了个风平浪静的清晨,带着赵青、陈墨和数十名蛊医,乘渔船前往太湖入水口。

渔民们自发划着小船跟在后面,起初还有人担忧:“娘娘,这小虫要是吃了水草,湖里的鱼会不会没了食?”林晚夕笑着取出一个琉璃瓶,倒出几只“清道夫”递给渔民:“你们看,它们只吃水松草,且生命周期只有二十天,二十天后会自然死亡,成为鱼虾的饵料,反能补补湖里的生态。”

说话间,渔船已到入水口。赵青指挥蛊医将装满“清道夫”的竹篓沉入水中,只见透明的蛊虫如游鱼般散开,纷纷扎向水下的水松草,短短一炷香的时间,水面下的水草便少了一片。

接下来的十日,林晚夕每日都带人监测水质。从最初水中能检测出大量蛊孢,到第七日蛊孢浓度下降七成,第十日时,太湖入水口的水质已变得清澈,岸边的灾民甚至能直接用湖水洗衣——虽还不能饮用,却已无蛊毒隐患。

与此同时,陈墨带领传统医官改良的药浴配方也有了成效。他们在原有艾草、黄连的基础上,加入了林晚夕用净雪蛊提炼的特效药剂,轻症患者泡过三次药浴后,溃烂的伤口便开始结痂,高热也渐渐退去。

最先康复的是个十二岁的孩童,名叫小石头。他原本手臂溃烂得连筷子都握不住,如今已能跟着父亲去湖边拾柴。小石头的父亲提着一篮新鲜的菱角,跪在医馆前:“多谢皇后娘娘救了我儿的命!这菱角是刚从湖里采的,干净得很,您尝尝!”

看着灾民们脸上重新绽开的笑容,陈墨心中百感交集。他走到林晚夕身边,深深作揖:“娘娘,臣此前对蛊医之术多有偏见,如今才知,医道不分门派,能救人性命的,便是好医术。”

林晚夕扶起他,眼中满是欣慰:“陈医官不必如此。你精通传统医理,我擅蛊术,若能将两者结合,定能造福更多百姓。回京后,我想在太医署设立‘蛊医研究院’,还望你能主持此事,将蛊医与传统医术融会贯通。”

陈墨眼中闪过惊喜,当即躬身应下:“臣定不辱命!”

就在吴县疫病渐平,南行队伍准备三日后返京时,一封急报从松江县递到了林晚夕手中——松江县城内突然出现三例疑似病例,症状与吴县的疫病相似,却更为凶险。

林晚夕不敢耽搁,当即带着秦风、赵青和陈墨,快马赶往松江。抵达松江临时医馆时,三名患者已陷入半昏迷状态。与吴县的渔民不同,这三人都是县城里的丝绸商人,从未接触过太湖疫水,且发病速度极快,从发热到皮肤溃烂,只用了不到两天。

林晚夕用金针从患者伤口处取出蛊孢,放入琉璃罩中观察——这一次,灰色絮状物的颜色更深,且在接触之前有效的消毒药液时,只是稍微蜷缩,并未蛰伏,反而很快又舒展开来。

“蛊孢变异了,对之前的药物产生了耐药性。”林晚夕的脸色沉了下来,“秦风,去查这三人最近十日的行踪,特别是接触过的人。”

秦风领命而去,不到两个时辰便带回了消息:“娘娘,这三人十日前进过一批北方来的皮货,曾在绸缎庄共同接待过一队皮货商。据绸缎庄的伙计说,那队皮货商的首领是个蒙面人,右手只有四根手指,说话时带着漠北口音。”

“四指蒙面人……”林晚夕心中一震,当年云氏麾下最神秘的蛊师“残手”,便是右手缺一指!难道北境的“瘟母”与江南的蛊孢,都是云氏余孽搞的鬼?

她当即写下密函,用暗卫特制的火漆封口,让信使快马送往京师:“陛下,江南蛊孢疑为云氏余孽‘残手’所投,与北境‘瘟母’恐为同一阴谋。松江出现变异蛊孢,需警惕其扩散……”

信使刚出发,医馆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紧接着便见火光冲天——是隔离病患的隔间起了火!

“不好,调虎离山!”林晚夕猛地站起身,率暗卫冲向医馆后院。可还是晚了一步,火势扑灭后,三个隔间里的患者已不见踪影,只在废墟中找到一枚玄铁令牌,令牌上刻着扭曲的云纹——正是云氏余孽的标志。

林晚夕握着冰冷的令牌,望着北方夜空,心口的净雪蛊传来阵阵不安的悸动。她忽然明白,吴县的疫病只是开端,云氏余孽布下的,是一张横跨南北的大网。而这场与蛊毒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赵青看着她凝重的神色,低声道:“娘娘,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

林晚夕转过身,眼中已没了方才的慌乱,只剩冷静与坚定:“传令下去,封锁松江所有出入口,严查过往行人,特别是北方来的客商。另外,让陈墨加快研究变异蛊孢的特性,务必找到新的克制之法。”她顿了顿,补充道,“再给沈昭将军发一封密函,让他密切关注北境蛮族动向,提防‘残手’与蛮族勾结。”

夜色渐深,太湖的风带着水汽吹过,却吹不散医馆上空的凝重。林晚夕知道,前路必定布满荆棘,但只要能护住江南百姓,守住这大好河山,再多的艰险,她也必须扛下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