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蛊妃倾城:冷帝的心尖宠 > 第293章 天下设堂

第293章 天下设堂(1/2)

目录

《净雪蛊经》颁行天下的余韵尚未完全平息,未央宫的主人已经将目光投向了更深远、更广阔的布局。金銮殿上的荣耀与太医院颁典的庄严,于林晚夕而言,并非终点,而是将蛊医之道真正扎根于这片土地,惠及万千黎庶的起点。她深知,一部典籍的力量终究有限,若无人传授,无人实践,无人将其精神贯彻于行,那么《净雪蛊经》终将只是一部被束之高阁的奇书,甚至可能被曲解、被滥用。

江南东道传来的密报,那些守旧势力的抵触与谣言的散播,并未让她感到意外或愤怒,反而更坚定了她推行“天下设堂”之策的决心。阻力,恰恰说明了变革的必要性,也揭示了单靠自上而下的政令难以触及的深层土壤——民心与基层。

连续数个昼夜,未央宫的暖阁灯火长明。林晚夕伏案疾书,案头上堆积的不再仅仅是医书手稿,更多的是各州郡的舆图、户籍册、财政简报以及格物院送来的各类器械图样。冰若安静地侍立一旁,或添墨,或传递消息,或根据林晚夕的指示,记录下关于净雪卫人员调配的初步构想。

一份详尽的《关于于各州府普遍设立净雪堂之章程》的奏章,在林晚夕笔下逐渐成形。这份奏章条理清晰,思虑周详,涵盖了设立净雪堂的方方面面:

一、宗旨与职能:

明确净雪堂非单纯医馆,乃集医疗、教学、科研(与格物院联动)、及特殊事件应急处理于一体的综合性机构。其主要职能包括:

1.诊疗施药:面向百姓,尤其侧重诊治传统医馆难以应对的疑难杂症、瘟疫毒瘴、蛊毒虫害等。对贫困者,可酌情减免诊金药费,体现朝廷仁政。

2.传授技艺:设立蒙学与进阶学堂,公开招募适龄少年,传授《净雪蛊经》基础、传统医理、药材辨识、以及基本的道德伦理课程。优秀者可推荐至京城太医署蛊医科深造,或留任本地净雪堂。

3.培育蛊材:于各地选择合适田庄,由净雪堂指导,规范化培育常用蛊虫、蛊植,确保药材来源稳定、品质可控,亦可带动当地民生。

4.协防地方:作为净雪卫在地方的联络点,负责收集情报,协助处理可能出现的疫情、邪祟或与蛊术相关的异常事件,形成覆盖全国的网络。

二、建制与选址:

1.层级设置:于京城设“总堂”,由林晚夕亲自兼任名誉堂主,孙仲景任副堂主,统筹全局。各州府设“州堂”,郡县设“分堂”,重要集镇可视情况设“巡诊点”,形成树状结构。

2.选址标准:需交通便利,易于百姓求医问药;环境清幽,利于病患休养与学员学习;地基稳固,便于后期扩建及布置必要的防护措施(如由格物院设计的净化阵法基础)。

三、人员配置与选拔:

1.堂主与教习:初期由太医署蛊医科选派优秀学员或资深蛊医担任州堂主官及主要教习。同时,广泛征召民间身家清白、医术精湛(包括传统医者及隐世的蛊术能人)者,经严格考核后录用。

2.学员选拔:定期面向社会公开招生,注重心性品德考核,需有当地里正或乡绅作保。优先选拔聪慧、有耐性、心怀仁念的少年,不论出身。

3.护卫与杂役:各净雪堂配置一定数量的净雪卫成员,负责安保、纪律及特殊任务执行。杂役由当地招募。

四、经费来源与管理:

1.朝廷拨款:奏请朝廷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初期营建、器械购置、人员俸禄及贫困补贴。

2.经营收入:诊疗收费(分级定价)、药材售卖、接受民间捐赠(可给予名誉奖励)。

3.内帑支持:林晚夕暗示,必要时可动用部分皇帝内帑或她自己的体己钱,以示支持与决心。

4.监督审计:建立严格的账目审计制度,由户部、太医署及净雪卫三方共同监督,严防贪腐。

五、格物院协作:

奏章中特别强调了与格物院的协作。请求格物院协助:

1.设计标准化药柜、诊疗床、炼蛊工作台等设施。

2.研发便于携带和使用的简易检测工具(如试毒蛊盘)、净化装置(如基础驱瘴香囊、净水蛊滤芯)。

3.改良印刷技术,继续低成本刊印《净雪蛊经》及后续编写的辅助教材。

奏章的最后,林晚夕着重笔墨,阐述了“天下设堂”的深远意义:“……此举非为皇后一己之私,亦非为蛊医一门之兴,实为巩固国本、惠泽苍生之长远计。净雪堂遍布州府,则陛下之仁政如雨露均沾,朝廷之德化如春风拂地。既可解民之疾苦,稳地方之秩序,亦可收天下英才而教之,为国家储备栋梁。更可借此,正本清源,使蛊医之道行于阳光之下,杜绝奸邪窃术害人之途。望陛下圣裁。”

这份沉甸甸的奏章,经由冰若亲手,送达至乾清宫御案之上。

萧承烨阅罢,久久不语。他深邃的目光掠过奏章上每一个缜密的条款,仿佛能看到林晚夕伏案劳形的身影,能感受到她那颗超越后宫争宠、着眼于天下社稷的雄心。这份奏章所展现的,不仅是医学改革的蓝图,更是一套强化中央集权、深入基层治理的绝佳策略。将医疗、教育、情报、维稳功能整合于“净雪堂”一体,一旦成功,皇权对地方的掌控力将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好一个‘天下设堂’!”萧承烨终于开口,声音中带着难以掩饰的激赏,“晚夕此举,深谋远虑,非一般男子所能及。”他看到了其中的巨大价值,也预见到了将面临的巨大阻力。但这更激发了他的斗志。他要做的,就是为她,也为自己的江山,扫清障碍,将这宏图变为现实。

翌日的朝会,注定不会平静。

当萧承烨将设立净雪堂的构想交由朝臣议论时,金銮殿内顿时如同炸开了锅。

以新任户部尚书(原北境督粮官,因功擢升)为代表的务实派官员,首先表达了支持:“陛下,皇后娘娘此策,高瞻远瞩!北境之战已证明蛊医之效用。于各地设立净雪堂,可有效应对突发疫情,减少民生动荡,长远看,利于人口繁盛,实为强国之本。虽初期投入巨大,然其产出之社会效益,不可估量。”

然而,反对的声音更为激烈。

以御史台几位老御史为首的守旧派,率先发难。他们不敢直接指责皇后,便将矛头对准了“蛊”字,引经据典,痛心疾首:

“陛下!蛊之一字,自古与邪术、巫盅相连,乃乱家祸国之源!今以朝廷之名,广设‘净雪堂’传授蛊术,岂非公然鼓励邪道?若使此术流传民间,恐刁民习之,用以构陷官吏、为非作歹,届时法纪荡然,国将不国啊!”

“《净雪蛊经》虽有济世之言,然其核心终是蛊术!以此为本培养医者,无异于饮鸩止渴!臣恐久而久之,正统医学式微,邪门歪道横行,人心败坏,伦理尽失!”

“江南士林已有非议,称此举‘以夷变夏’,败坏斯文!若强行推行,恐伤天下士子之心,动摇国本!”

更有一些与地方豪强、传统药行利益攸关的官员,虽不明言反对,却以“耗资过巨”、“与民争利”、“恐滋扰地方”等理由,委婉地表示质疑。

朝堂之上,支持与反对之声交织,争论不休。

萧承烨高坐龙椅,面色沉静,目光如炬,静静地听着双方的辩论。他并未急于表态,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始终沉默的太医院院令——孙仲景。

“孙爱卿,你乃太医之首,精通医理,于此事有何见解?”

孙仲景须发微颤,出列躬身,声音洪亮而坚定:“回陛下,老臣以为,诸位同僚所言,虽有道理,却未免失之偏颇,因噎废食!”

他一开口,便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医者,首要在于治病救人!无论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蛊医之术,于北境拯救万千生灵,此乃不争之事实!其理论体系,经皇后娘娘整理编纂,已趋于完善严谨,老臣亲身参与,可为其证!”

“所谓‘邪术’,在于用之者心术不正!《净雪蛊经》开篇明义,强调心性德操,设立重重禁忌,正是为了导人向善,防微杜渐!若因惧怕有人滥用而禁止善法,岂非如同因惧菜刀伤人而令天下人皆不食荤腥?”

“至于与传统医学之争,老臣以为,此非坏事!学术唯有交流碰撞,方能进步!太医院内,蛊医科与传统各科并行不悖,各取所长,共同为陛下、为百姓效力,有何不可?设立净雪堂,广纳人才,无论所学为何,只要能解民倒悬,便是医者本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