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用脚丈量出的真相(2/2)
汗水很快湿透了陈铭的后背,顺着他的脸颊不断滑落,滴进脚下干裂的泥土里,瞬间便消失无踪。
孙毅看着这位年轻的副县长,没有半分领导的架子,就这么和自己一起在烈日下干着最原始的体力活,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敬佩和感动。
他也立刻拿起工具,加入了进来。
一个上午,两人就在这片广袤的荒原上,艰难跋涉,随机选取了十几个不同的点位,钻取了深达半米的土壤样本。
中午,两人随便找了个土坡,就着矿泉水,啃着干硬的面包。
孙毅打开一个样本袋,将里面的土壤捻在指尖,仔细地观察着,又用随身携带的简易试纸进行了初步检测。
渐渐地,他脸上的神情,变得越来越凝重。
“陈县长,不对劲。”孙毅抬起头,眉头紧紧地锁在了一起。
“怎么了?”陈铭平静地问。
“这土,盐碱化太严重了。”孙毅指着手里的土样,用一种半专业的口吻说道,“您看这颜色,泛白,而且质地疏松,几乎没有团粒结构,根本存不住水。”
“我刚才用试纸测了几个样本,PH值普遍在8.5以上,有些甚至超过了9.0!别说种粮食,就是种最耐碱的棉花和高粱,都很难有像样的收成。”
孙毅越说,脸上的神情就越是困惑和愤怒。
“按照国家《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土地质量评定标准,这种重度盐碱化的土地,连四级地的标准都达不到,根本不可能被划入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红线!”
“国土局那份报告,绝对是撒了弥天大谎!”
听着孙毅的结论,陈铭的脸上,依旧没有半点意外。
他只是默默地拧开瓶盖,又喝了一口水。
这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前世,这片地后来被开发商拿下,建了一片大型物流园,根本没有什么基本农田的说法。
赵德海他们,显然是在利用信息不对称和官方报告的权威性,给自己设下了一个看似无法破解的死局。
他们赌的,就是自己不敢,也没有能力去质疑一份盖着国土局公章的官方文件。
他们赌错了。
“光有土壤样本,还不够。”陈铭缓缓开口,目光望向了荒原的更深处。
“这些东西,在法庭上或许有用。但在官场上,一份专业的分析,敌不过领导的一句‘我相信专业部门的报告’。”
“我们需要一个能让所有人都无法辩驳,一个能直接把他们钉死在耻辱柱上的证据。”
孙毅愣住了,他不知道,除了土壤问题,这里还能有什么更致命的证据。
接下来的两天,两人几乎走遍了规划区域内的每一寸土地。
他们收集了足足几十份土壤样本,详细记录了每一个取样点的经纬度和土壤状况。
这份用双脚一步步丈量出来的数据,已经足以形成一份与国土局报告针锋相对的、更详实的民间调查报告。
但陈铭知道,这还不是王牌。
直到第三天的黄昏。
当落日的余晖将整片荒原染成一片金红色时,陈铭敏锐的观察力,终于让他发现了一丝不寻常的细节。
在一片看似荒无人烟的山坳附近,地面上,留下了几道十分清晰的,被重物碾压过的车辙印。
这绝不是普通农用车能留下的痕迹。
这是重型卡车的车辙印!
陈铭的瞳孔骤然一缩。
他拉着孙毅,悄悄地爬上了一处视野开阔的高坡,将身体隐藏在茂密的灌木丛后。
两人屏住呼吸,静静地等待着。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天色渐渐暗了下来。
就在孙毅以为今天不会有什么发现时,远处的山坳里,忽然亮起了两道刺眼的车灯,伴随着发动机沉闷的轰鸣声。
一辆没有牌照的重型自卸卡车,满载着黄沙和土石,从山坳深处缓缓地开了出来,沿着那条隐秘的土路,向远方驶去。
孙毅看得目瞪口呆,这片荒地里,怎么会有采沙场?
陈铭的眼中,却闪过一抹冰冷的寒光。
他终于明白,那812亩“基本农田”的真正秘密,藏在哪里了。
他眯起眼睛,看着那辆卡车消失在夜色中,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对身旁的孙毅轻声说道:
“看来,我们找到了比土壤问题更有趣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