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从小镇科员到权力巅峰 > 第131章 致命的风险论

第131章 致命的风险论(1/2)

目录

赵德海那一声暴喝,像一柄无形的重锤,狠狠砸在会议室里每一个人的心上。

刚刚因为陈铭那天才构想而升腾起来的狂热与兴奋,在这一瞬间,被“政府信用破产”这八个冰冷刺骨的大字,彻底击得粉碎!

空气,再一次凝固。

如果说之前是震惊,那么现在,就是恐惧。

一种对未知风险的,最原始,也最深刻的恐惧。

在场的都是在体制内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油条,他们听不懂什么叫资本运营,也搞不清什么叫企业债券。

但是,“政府信用破产”和“百姓血汗钱血本无归”这几个词,他们听得懂!

这其中的分量,足以压垮在场任何一个人的政治生命!

“陈铭同志,你描绘的蓝图很美好,但你不能回避风险!”

赵德海乘胜追击,他那张涨成猪肝色的脸,因为激动而显得有些狰狞。

他知道,他终于抓住了这个年轻人的死穴!

他不懂金融,但他懂政治,更懂人性!

“你说,让老百姓买我们的债券,利息比银行高。好,我问你,我们平江县是什么情况?一个农业县,人均收入在全市排倒数!”

“老百姓兜里那点钱,都是留着给孩子上学、给老人生病救命的!你凭什么让他们把这点保命钱拿出来,陪你去做一场前途未卜的豪赌?”

赵德海的声音,充满了煽动性,他不再是就事论事,而是在进行一场诛心之论!

他环视全场,目光扫过那些已经面露惧色的常委们。

“就算,我说就算,有老百姓信了我们,买了债券,钱凑齐了。可后期的开发呢?土地市场瞬息万变,谁能保证三五年后,我们这片地一定能卖出高价?”

“万一国家宏观调控,万一周边地区搞了更有吸引力的项目,我们的地卖不出去,或者卖不出预期的价钱,怎么办?”

“到时候,债券到期,我们拿什么还给老百姓?!”

赵德海的每一个问题,都像是一把锋利的刀子,精准地捅在众人最脆弱的神经上。

他不需要逻辑,他只需要渲染恐惧。

而这种对失控和失败的恐惧,恰恰是这些求稳怕乱的地方官员们,最致命的软肋。

“赵书记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

一直沉默的财政局长,在此时终于开口了。

他扶了扶眼镜,用他那万年不变的,不带丝毫感情色彩的语调,为赵德海的“风险论”送上了最致命的专业背书。

“从财政风险管控的角度来看,发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企业债券,确实存在几个我们目前无法解决的风险敞口。”

他的声音不大,却像冰冷的雨水,浇灭了在场众人心中最后一点火星。

“第一,是流动性风险。我们设想的债券购买群体是本县的企业和个人,但这个资金池的规模和稳定性是未知的。一旦发行不顺利,募集资金达不到预期,项目就会陷入停滞,前期投入的行政成本和评估费用,都将成为坏账。”

“第二,是市场风险。正如赵书记所说,土地作为核心抵押物,其未来价值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我们不能用一个理想化的增值预期,来作为整个融资模型的基石。这不符合财政纪律。”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是系统性风险。”

财政局长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看了一眼面沉如水的县委书记。

“一旦开了这个口子,就等于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今天我们可以为新城项目发债,明天是不是就可以为修路、盖学校发债?长此以往,政府的债务规模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突破财政能够承受的极限。”

“一旦遭遇经济下行周期,或者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我们平江县陷入全面的债务危机。这个后果,是我们任何人都承担不起的。”

财政局长的话,说完了。

没有一句废话,没有半点情绪。

但正是这种纯粹的、看似客观的“专业分析”,才具有最可怕的杀伤力!

它将赵德海那充满情绪化色彩的攻击,变成了一份摆在桌面上的,冰冷而残酷的“风险评估报告”。

会议室里,彻底陷入了死寂。

那些原本态度摇摆的常委们,此刻已经完全倒向了赵德海一边。

他们纷纷点头,窃窃私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