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早朝嘉勉(1/2)
三月十四的晨光,带着春日特有的暖意,穿透紫宸殿的雕花窗棂,落在金砖地面上,映得殿内的盘龙柱愈发威严。
文武百官按品级分列两侧,朝靴踏地的声响整齐划一,不同于昨日的焦灼,今日的朝堂多了几分安定,柳氏谋逆案的关键证据已找到,新太子的能力也经得住考验,连空气中的熏香,都似比往日更显沉静。
皇上坐在龙椅上后,目光扫过殿下群臣,最终落在景淮初身上。
新太子今日身着储君规格的月白锦袍,腰间系着明黄玉带,虽未戴冠,却已自带威仪,站在皇子列首位,脊背挺得笔直,与昨日相比,又多了几分从容。
“淮初。”皇上开口,声音透过殿内的回声,清晰地传到每一位大臣耳中:“昨日你审讯柳承业,今日便将结果与众卿说说吧。
军械是否找到?王显是否归案?”
景淮初上前一步,躬身行礼,语气沉稳而清晰:“回父皇,回诸位大人。
昨日审讯后,儿臣已派禁军前往京郊云台山石窟,按柳承业供词,在密道内查获柳氏私藏军械,三百把弩箭、五十把长刀、十车火药,均已清点封存,交由兵部看管。
户部郎中王显也已当场抓获,在其府中搜出与蛮族联络的密信,详细记录京城兵力部署与粮草运输路线,目前已关押大理寺,由大理寺卿亲自审讯,追查蛮族细作的后续联络网络。”
话音刚落,殿内便响起低低的赞叹声。
武将列中,楚清越率先出列,躬身道:“陛下,太子殿下办事雷厉风行,短短一日便将关键证据与逆党抓获,足见其谋断之能。
柳氏军械隐患已除,蛮族细作也被控制,此乃朝廷之幸,百姓之幸!”
文官列的程明远也随之附和:“陛下,太子殿下不仅行动力强,更难得的是心怀仁厚。
昨日审讯时,为获取罪证,曾与柳承业约定保其幼子柳安平安,事后便向陛下坦诚此事,此举既维护了律法威严,又体恤无辜,尽显储君风范,臣佩服!”
大臣们纷纷点头,看向景淮初的眼神中,早已没了往日的观望,多了几分真切的认可。
此前仍有少数依附过旧太子的大臣,此刻也暗自松了口气,新太子既有能力掌控朝局,又有仁心包容异己,往后只需安分履职,便无需担忧清算之祸。
皇上看着殿内的情形,嘴角勾起一抹欣慰的笑:“众卿说得是。
淮初此次处理柳承业一案,既显谋略,又守承诺,既懂律法威严,又知民心温度,确实不负朕的期望,也不负众卿的信任。”
他顿了顿,语气愈发郑重:“朕以为,储君之道,不仅在于能平逆党、安朝堂,更在于能得民心、守道义。
淮初此次所为,便是将‘仁’与‘法’拿捏得当,严惩逆党以安社稷,体恤无辜以得民心,这才是我大胤朝储君该有的样子!”
这番话,既是对景淮初的公开嘉勉,也是向满朝文武传递明确信号。
新太子的地位已不可动摇,往后朝堂之事,需以景淮初马首是瞻。
大臣们纷纷躬身:“陛下英明!太子殿下仁智兼备,实乃大胤之福!”
景淮初再次躬身,语气谦逊:“父皇谬赞,众卿过誉。
儿臣只是做了分内之事,若无父皇的信任、众卿的协助,仅凭儿臣一人,断难如此顺利,此事能成,皆因朝廷上下一心,非儿臣一人之功。”
这番不居功、懂谦逊的话,更让大臣们心生好感。
皇上看着他,眼中的欣慰更甚,抬手道:“不必过谦。
有功当赏,有能当任,这是朝廷的规矩,也是朕的心意,今日早朝,朕还有两道旨意要下。”
殿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集中在皇上身上。
李德全捧着圣旨上前,躬身等候。
皇上清了清嗓子,第一道旨意便落了下来:“传朕旨意,内务府即刻着手翻新东宫太子府。
旧太子之事已了,东宫当有新气象,需按储君规格修缮,殿宇、庭院、书房皆需重新打理,务必雅致庄重,既合太子身份,也显我大胤朝储君威仪,所需银两从内库支取,不得延误。”
内务府总管连忙出列躬身:“臣遵旨!臣定当亲自督办,确保半月内完成翻新,不辜负陛下与太子殿下的期望。”
皇上点头,又道:“第二道旨意,钦天监即刻推算吉日,为新太子景淮初与太子妃楚清颜择选册封大典的日期。
册封仪式需按最高规格筹备,礼部需提前拟定流程,务必隆重周全,让天下人知晓我大胤朝储君与太子妃的威仪,也让百姓知道,朕对这桩婚事的重视,对楚家忠良的认可。”
钦天监监正与礼部尚书一同出列,躬身应道:“臣遵旨!臣等定当仔细推算,拟定最优方案,呈陛下与太子殿下审阅。”
两道旨意下达,满朝文武无不明白,皇上这是在为景淮初铺路,不仅要稳固他的储位,还要通过翻新太子府、举办隆重册封大典,让他以最体面的姿态,正式登上储君之位,同时也是在向楚家示好,巩固朝堂的忠良势力。
楚清越站在武将列中,看着景淮初,眼中满是放心。
他知道,妹妹楚清颜嫁得良人。
程明远则暗自感慨,景淮初从一个不被看好的皇子,走到今日的储君之位,靠的不仅是运气,更是远超常人的沉稳、谋略与仁心。
有这样的储君,大胤朝的未来,定能长治久安。
皇上看着大臣们的反应,满意地点了点头:“淮初,东宫翻新与册封大典的筹备,你也需多上心,若有什么想法,可直接与内务府、钦天监、礼部商议,不必事事禀报。”
“儿臣遵旨。”景淮初躬身应下。
皇上的安排,既给了他足够的权力,也给了他足够的体面,这份信任与支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