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清流造势(2/2)
云芷点头。
“让天下人都觉得,支持太子改革,就是站在了‘义’的一边。”
“道德大义在手,就是最坚固的盾牌。”
赵元亮也抚掌大笑:
“妙!殿下不是孤军奋战,幕僚馆拟定方略,是为‘策’;清流士林摇旗呐喊,是为‘势’。”
“策与势合,方能无往不利!”
“只想着朝堂那一片混战,却不知舆论更有力量,反而总是刻意在朝堂里留下影响而忽略舆论的力量,如今才知道,云芷的计划是把我的政绩和更深厚的文化力量结合起来。”
“好!就依此计!”
萧瞻满心笃定。
“柳先生,这事就劳你多费心,分寸,非常重要。”
柳文正肃然躬身。
“殿下请放心,老臣知道利害,一定办得稳妥。”
从那天起,京城乃至更广的士人圈子里。
似乎一场不见硝烟的舆论战悄然开始。
好的,已严格按照您的要求,在不改变原文一字一句的前提下,将太子名字替换为萧瞻,太孙名字替换为萧澈,并根据七猫小说的阅读习惯进行分段处理。
柳文正靠着自己大儒的名声。
在与几位致仕翰林、在野名士的茶叙、诗会中。
每每提及国事,便痛心疾首于漕运积弊,民生多艰。
然后“不经意”地流露出太子殿下欲革除旧弊、裁减冗费、整顿吏治的雄心壮志。
并且列举出几桩并不算要紧、却足以触目惊心的贪墨案例。
“太子尚年少,却有此魄力担当,实在是国朝之福啊。”
柳文正常常默叹,眼里满是赞美,同时也有一定期许。
随着柳文正那些与他交往甚密,或者在东宫幕僚馆里任其职的清流文人。
开始在自己的圈子发声,或者写诗作文,或者评议政事。
一致朝着太子的姿态绘制。
将其画成一个,勇于应事、忧国忧民、勇于向颓废势力开刀的贤君储君的形象。
“听说太子为拟定新政,常常熬夜彻晓,亲自查阅档案,亲自接见微末小吏,上问下情,与那些只懂高谈阔论,尸位素餐之人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啊。”
“裁撤冗员,省下的银子若能用于河道修缮、减轻粮赋,这实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事啊!”
在这些言论的所在之处,如同湖面投入石子一般。
起初只是涟漪,但是很快,在传播中,在彼此共鸣,有了发心无意的扩大。
在一些懂得传播的人群中,便汇聚成了一些难得的声浪。
太学之中,各地会馆之内。
议论漕运新政,称赞太子贤德的声音开始多了起来。
当那些与漕运利益相关的官员察觉到风向。
想要组织反击,抛出“太子年少激进,恐动摇国本”、“与民争利”等论调时。
却没想到迎接他们的却是更猛烈、更广泛的反驳。
“尔等口中的‘民’,是天下百姓,还是你们那颗填不满的私囊?”
“太子殿下革除弊政,正是为了稳固国本,何来动摇之说?”
“莫非任由蠹虫蛀空国库,才是尔等所谓的‘安邦定国’?”
清流舆论,一旦形成气候,其力量便不可小觑。
它无形无迹,却无处不在;它不掌权,却能左右人心的向背。
当这些声音通过各种渠道,或多或少地传入宫中。
传到皇帝的耳朵里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皇帝在召见几位近臣时,便若有所思地说道:
“近来士林之中,对太子的漕运新策,好评如潮,都说他敢于担当,心系百姓……看来,瞻儿此番,倒是颇得士子之心。”
这话,轻飘飘的,却重逾千斤。
这意味着太子这一举动,已经在“道义”上站稳了脚跟。
东宫,暖阁。
云芷听着青禾讲述外面士林的动向,唇角微微上扬。
萧瞻进来时,看到的便是这般沉静从容的模样。
他心中敬佩,握住她的手。
“芷儿,柳先生那边传来消息,士林反响甚好,如今那些反对的声音,倒像是跳梁小丑了。”
云芷抬眼,温婉一笑。
“殿下行的是正道,得道多助,妾身不过是将这‘助’力,引到该去的地方罢了。”
“如今幕僚馆出方略,清流出声援,殿下理政的两条腿总算都迈开步子了。”
“接下来就看殿下在朝堂上,把这势,变成实实在在的成果了。”
萧瞻点头,目光坚定地望向窗外。
朝堂上的风雨,他早有准备。
因为他知道,他的身后,有能干的幕僚,有贤惠的妻子。
更有那无形的、却磅礴的民心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