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 工业大摸底(3)(2/2)
“既然已经有外部加热的装置了,为什么还要从铅室内部进行点燃?”
爱德华茨含蓄一笑,一脸“您真是问到点子上”的心痒难耐:
“一开始,我确实按照绿矾制取「强水」的思路、想要直接干馏。”
“但是呢,铅被明火炙烤会慢慢融化。”
李维恍然,铅正是因为熔点低才会成为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之一。
“这是其一,”爱德华茨比出两根手指,自嘲道,“其二呢,直接加热的话,爆炸快到我可能来不及防护。”
一阵低沉的笑声自众人中传来,李维也忍不住咧了咧嘴角。
“实际上,一直以来「强水」的制取都有一个两头堵的死结——陶瓷和玻璃耐腐蚀,但无法承受爆炸的冲击波;大部分金属足够耐造,却扛不住「强水」的腐蚀。”
“不过令我好奇的是,用铅室法制取的「强水」刚刚出炉时反而不会腐蚀其它金属——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至于像铅这样熔点太低的金属,其实打一开始就不在我的考虑范围内。”
“思维的惯性还是桎梏了我。”
爱德华茨有着作为学者宝贵的反思精神,不免长吁短叹了一番。
“让少君见笑了。”
不过爱德华茨很快就消化了情绪,接着说道:
“这也是我为什么想要见威廉·奥斯特瓦尔德一面的原因了。”
“他提出的‘影响溶解度的几个要素’之中,就包括了温度以及、以及……”爱德华茨斟酌着用词,半晌的功夫才冒出一句,“以及容器内部的压力。”
“所以,在隔水加热保证铅室不会融化的基础上,我需要另外设计一个更猛烈的点燃方式、让铅室内部快速升温、膨胀……”
爱德华茨滔滔不绝地讲解着自己的想法,显然忽略了在场其他人的接受能力。
李维倒是能够跟得上爱德华茨的思路。
科学从来不是独立的,他之所以从“溶解度”入手,就是为了引发当世这些炼金师们的思考。
毕竟从广义上来说,“气溶体”也是一种“溶液”。
而现在看来,爱德华茨距离“气体压强”的概念已经是越来越近了。
李维盘算着,是时候再让“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先生”写出下一篇论文了。
-----------------
就在爱德华茨说话间,学徒们已经完成了最后的准备工作,点燃灶台,撤离到了安全区域。
“事实上,”爱德华茨轻笑一声,伸出一根手指,气定神闲地指向十米开外的铅室,“这段时间的反复磨练,也让我对‘燃烧’有了更深的理解。”
话音未落,铅室里便传来了“砰砰砰”的几声闷响。
快速施法加无声施法——爱德华茨小小地露了一手他在魔法一途上的新收获。
得益于准确地、定量地反馈,爱德华茨对【元素】的调动愈发得心应手,这也是他为什么迫切地想要请教威廉·奥斯特瓦尔德法师的私人原因。
李维自是猜不到爱德华茨心中所想,他的视线牢牢地盯着铅室,只见铅室外围的用来捆匝固定、吸收冲击波的木板条,猛然紧绷出危险的弧度,像是被胖子撑开的紧身衣。
木板上的裂纹和木质断裂的噼啪声在闷响过后,接二连三地扩散开来。
李维知道,那是爱德华茨已经隔着厚厚的铅板、点燃了内里的硫硝炭混合物所引发的冲击波。
但和之前的无数次实验那样,铅室又一次挺了过去。
“接下来,就是不间断地熬煮浓缩,就能得到最原始的「强水」粗液了,少君。”
爱德华茨躬身行了一礼。
李维望着时不时有黄色烟雾逸散的铅室进料口,点了点头,也不强求以当下的技术水平能够做到完全回收气体。
收回视线,李维的目光又转向那些正在徒手搬运铅板的学徒,忍不住微微蹙眉。
要是常年与这些铅打交道,铅中毒恐怕是难以避免的。
尤其是在多数人并没有“铅中毒”这个概念的当下。
即便抛开道德观念不谈,让这些熟练工人好好活着也肯定比铅中毒的累赘更能创造剩余价值。
况且,虽然眼下的重工业污染不值一提,可随着将来规模的扩大,李维肯定不会再允许含铅的污水直接往莱茵河里排。
只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并且让手底下的人切实执行,李维一时还没有头绪。
“去兵器工坊,”李维对戴夫·谢尔弗吩咐道,“先带我去制铅的地方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