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新的平衡(1/2)
制度的齿轮开始转动,将纷争的目光引向创造与价值的星辰。然而,人心的沟壑从未轻易填平,而星海的回音已至门前。
---
“贡献点”制度如同一剂精准注入社会脉络的活化药剂,开始悄然改变曙光之城的生态。城市中央的巨型全息屏上,实时滚动着各领域的贡献任务与奖励点数,取代了往日充斥意识形态争论的论坛热帖。一种新的语言开始在街头巷尾、工作场所和家庭中流行起来——如何“赚取贡献”。
奈芙蒂斯领导的“文化与探索部”成为了评估非物质贡献的核心机构。在她的主持下,一个由历史学家、艺术家、社会学家和觉醒的古老传承者组成的评估委员会迅速成立。他们接到的第一个重量级评估申请,来自一位原本坚定支持“纯血派”的传统工艺大师——奥托·海因里希。
海因里希大师擅长一种近乎失传的古老金属微雕技艺,能用特制的工具在指甲盖大小的秘银上雕刻出蕴含复杂几何结构的图案,这种图案在能量流经时能产生独特的谐振,具有一定的安神宁心效果。在过去,这被视为一种无用的、即将被时代淘汰的“老古董”。
评估室内,海因里希大师紧张地看着奈芙蒂斯和几位委员仔细端详他带来的几件作品。奈芙蒂斯闭目感受着微雕散发出的柔和精神波动,另一位精通能量学的委员则用精密仪器检测着其谐振频率。
“不可思议……”能量学委员惊叹道,“这种谐振模式非常独特,与我们已知的任何一种能量稳定符文都不同,但其效率却出乎意料的高。如果能解析其原理,或许能应用于新一代的单兵精神护盾发生器,或者高精度能量导流阀的内部稳定结构。”
奈芙蒂斯睁开眼,眼中带着欣赏:“海因里希大师,您的技艺并非古董,而是蕴含着古人智慧的能量学应用。它具备极高的研究价值与潜在的实用价值。”
经过委员会综合评定,海因里希大师的这门独家技艺被认定为“具有高度保存与发展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潜在技术原型”,一次性授予他大量初始贡献点。这笔丰厚的点数,足以让他在生活区换购一套带独立工作室的宽敞居所,并获得了使用部分中级材料实验室的权限。
消息传出,举城皆惊。
尤其是那些原本与海因里希大师一样,固守传统、对新时代感到迷茫的手工艺人们,亲眼看到一门“老手艺”被官方认可并赋予如此高的价值,他们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转变。街头巷尾的议论焦点,从“我们是否会被异族文化淹没”,迅速转向了“我的这门手艺\/知识,能不能也换成贡献点?”
海因里希大师本人更是激动得老泪纵横。他不仅搬进了新工作室,还主动向文化部提交了建立“传统技艺传承中心”的申请,愿意利用自己的贡献点作为启动资金,招募学徒,将技艺系统化整理并探索与现代科技的结合点。他从一个潜在的反对者,彻底转变为了新制度的拥护者和建设者。
这一典型案例通过官方渠道广为宣传,极大地推动了“贡献点”制度的公信力与吸引力。人们意识到,在这个新帝国,价值拥有多元的体现方式,只要有其独到之处,就能获得认可与回报。
而更引人注目的转变,来自埃利斯顿教授。
在听证会后沉寂了数日,他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不是以辩论者的身份,而是以申请者的姿态。他亲自前往文化与探索部,向奈芙蒂斯提交了一份详尽的计划书。
“奈芙蒂斯女士,”埃利斯顿教授的神情依旧严肃,但少了那份偏执的锋芒,多了几分学者的沉静,“我认真思考了执政官的演讲。他说的对,守护不应是僵化的保存。我希望能申请在‘文化保护区’内,建立一座‘人类文明演进博物馆’。”
他展开计划书的全息投影:“这座博物馆,将不再仅仅陈列孤立的文化标本,而是致力于研究和展示人类文明在整个历史长河中,是如何通过不断的交流、碰撞、融合与创新,一步步演进至今的。我们要展示的,不是‘纯粹’,而是‘生命力’与‘适应性’——这或许才是林枫执政官所说的,‘真正的火种’。”
他甚至还主动提出,将博物馆的筹建、运营、研究成果全部纳入“贡献点”体系进行量化管理,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所有工作人员,都依靠其为帝国提供的文化研究与教育服务来获取贡献点。
奈芙蒂斯欣然批准了他的申请。埃利斯顿教授的转变,象征着“纯血派”的激进思潮在制度与理念的双重作用下,被成功吸纳并转化为了建设性的力量。他从一个危险的反对者,变成了在新框架内践行自己理念的建设者。
帝国的内部氛围,似乎进入了一种新的、积极的平衡。争论的声音减弱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项目组队、技术攻关、文化创作的热情。
然而,在这表面平和的夜幕下,执政官办公室内,林枫正与索菲亚进行着一次秘密谈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