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坐镇潼关亲征孟州之出兵十万(一)(2/2)
“怕输?”符祥瑞忽然抬手,解开了披风的系带。素色披风滑落肩头,露出里面半旧的铠甲,甲胄上还留着上月战事的划痕,在烛火下泛着冷硬的光。她指着铠甲上的划痕,声音里带着几分滚烫的恳切:“这道伤,是上月孟州之战时,一个小兵替我挡的。他临死前说‘太后要活下去,要带着咱们回洛阳’。你们怕输,我更怕!怕对不起那些死在孟州的弟兄,怕对不起先皇柴荣临终前的托付,更怕宗训在汴梁等着我,却等不到后周的援军!”
说到“宗训”二字时,她的声音忽然顿了顿,指尖轻轻摩挲着铠甲的纹路,像是在触摸某种遥远的温暖:“我知道你们担心我,也知道你们怕赌输。可我是后周的太后,是先皇柴荣的妻子,是宗训的母亲——我若不敢赌,谁来护着后周的兵?谁来救我的儿子?谁来把咱们的人,带回洛阳去?”
帐内静得只剩下呼吸声。官员们看着符祥瑞挺直的背影,看着她铠甲上的划痕,忽然想起这两个月来的种种——她把从汴梁带来的金饰都换了粮草,却舍不得给自己买一剂好药;她夜里对着地图发呆,案上总放着宗训幼时的玉佩;她提拔年轻将领时,总说“要给后周留些念想”。原来她不是盲目冒进,只是比所有人都清楚,后周的路,早已没有“万全之策”,只有“破釜沉舟”。
周彦忽然颤巍巍地站直身子,对着符祥瑞深深躬身:“臣……臣明白了。娘娘既有妇好之勇,臣等便有死战之心!孟州一战,臣愿留守潼关,为娘娘调度粮草!”
“臣愿随先锋营出征,为后周死战!”陈敬之跟着上前,声音里已没了先前的犹豫。
“臣等愿听娘娘调遣!”二十余位官员齐齐躬身,玄色朝服在空中划出整齐的弧度,竟比先前多了几分决绝的力量。
符祥瑞看着眼前的官员,忽然觉得胸口的闷意消散了许多。她弯腰捡起地上的披风,重新系在肩上时,目光落在帐外——夕阳正落在潼关的城楼上,给铠甲镀上一层温暖的金光。她知道,三日后的孟州之战,依旧是一场凶险的豪赌,可此刻,她不再是孤身一人。
“好。”符祥瑞的声音里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温柔,“三日后卯时,我在城楼上擂鼓。鼓声不停,后周的兵,便不许退。”
官员们躬身应下,转身退出帐时,脚步竟比来时坚定了许多。帐内重新安静下来,符祥瑞走到案前,拿起那对装着玉镯的锦盒,轻轻打开。玉镯在烛火下泛着温润的光,让她想起妹妹在汴梁写的信——“姐姐,寒冬总会过,春天会来的”。
她握紧锦盒,对着洛阳的方向轻声说:“柴荣,你看,咱们的人,都还在。三日后,我便带着他们,朝着洛阳的方向,再走一步。”
帐外忽然传来小李子的声音:“娘娘,王虎将军来了,说先锋营的兵士们都请战,想明日一早就拔营。”
符祥瑞收起锦盒,眼底重新燃起光:“让他进来。告诉弟兄们,明日拔营时,我去送他们。”
烛火摇曳,映着地图上孟州与洛阳的标记,也映着符祥瑞挺直的背影。三日后的鼓声尚未响起,可后周的希望,已在这潼关的帐内,悄悄燃起了火苗——那是妇好般的勇气,是君臣间的信任,更是他们朝着洛阳,朝着春天,不肯放弃的执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