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柴宗训放下狼毫笔:这样行不,你们爹投降后。安排去戍边(2/2)
就在这时,帐外传来内侍的声音:“殿下,太后派人来了,说有要事跟您商议。”
柴宗训皱了皱眉,对姐妹俩道:“你们先回偏帐吧,这件事你们好好想想,想好了再告诉我。”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我还有件事要跟你们说,我下个月初就要过生日了,生日一过,就满八岁了。这几个月跟着先生读书,认识了不少字,以后我就能自己批奏折,自己做决定了。”
赵玉娥和赵玉燕对着柴宗训行了一礼,转身走出了主营帐。刚走出帐门,就看到一位穿着宫装的女子正往帐内走,那是符太后身边的女官,脸色严肃,显然是有重要的事。
回到偏帐,赵玉燕还沉浸在激动中,拉着赵玉娥的手不停地说:“姐姐,我们就相信殿下吧!他都答应册封我们为皇后了,还会骗我们吗?等爹去了代州,我们去镇州,以后再回汴梁,一家就能团聚了!”
赵玉娥却坐在草席上,一言不发。她想起柴宗训提到的韩通和王彦升——这两个人都是后周的老将,当年爹在陈桥驿起兵时,韩通曾试图反抗,却被王彦升杀死。可柴宗训却说韩通消失了,王彦升也不知道去哪了,符太后还没有说。这里面肯定有问题,说不定是符太后故意隐瞒了什么。
“燕儿,你别太高兴了。”赵玉娥轻声道,“柴宗训虽然许下了承诺,可他现在还小,很多事都做不了主。符太后和符彦卿不会同意他这么做的,辽人也不会同意。而且韩通和王彦升的事,殿下说得含糊不清,这里面肯定有猫腻。”
赵玉燕的笑容渐渐消失了,她看着姐姐,小声道:“那你说,我们该怎么办?难道要拒绝殿下吗?”
“不,我们不能拒绝。”赵玉娥摇了摇头,“现在我们没有别的选择。若是拒绝了殿下,不仅爹的性命难保,我们也会有危险。我们只能先答应他,走一步看一步。”
她顿了顿,声音里带着一丝坚定:“不过我们也要做好准备。要是柴宗训以后变了心,或者符太后从中作梗,我们就想办法去代州找爹,就算是去戍边,我们也要陪着他。”
赵玉燕点了点头,靠在姐姐的肩膀上。帐外的阳光渐渐西斜,柳枝的影子被拉得很长,落在帐帘上,晃啊晃。姐妹俩都没有说话,心里都在想着柴宗训的承诺,想着爹的安危,想着未来的路。
而此刻的主营帐内,柴宗训正和符太后派来的女官说话。女官递给他一封密信,轻声道:“太后说,韩通已经找到了,现在被关押在镇州的大牢里,王彦升也投靠了赵匡胤,现在在汴梁城协助防守。太后让殿下尽快攻城,别给赵匡胤喘息的机会。”
柴宗训接过密信,拆开一看,脸色瞬间沉了下来。他没想到王彦升竟然投靠了赵匡胤,王彦升是后周的老将,作战勇猛,若是他在汴梁协助防守,攻城的难度就会大大增加。而且韩通被关押在镇州,符太后竟然没有告诉他,显然是不想让他插手这件事。
“我知道了。”柴宗训把密信放在案几上,对女官道,“你回去告诉太后,三日后我会准时攻城,让她放心。”
女官行了一礼,转身退了出去。柴宗训坐在案几后,拿起那封密信,手指紧紧攥着,指节都泛了白。他知道符太后一直在提防他,不想让他掌握太多的权力。韩通的事,王彦升的事,她都是瞒着他,直到万不得已才告诉他。
“娘,你到底想干什么?”柴宗训轻声说道,声音里带着一丝委屈,又带着一丝愤怒。他想起刚才对赵玉娥姐妹许下的承诺,心里一阵不安。若是符太后知道了他的打算,肯定会极力反对,到时候他该怎么办?是听从母亲的安排,还是坚持自己的承诺?
他拿起那支狼毫笔,在素笺上写下“代州”两个字,又在旁边画了一个小小的盾牌。他知道,想要兑现对赵玉娥姐妹的承诺,想要保护赵匡胤,就必须尽快掌握权力,摆脱符太后和符彦卿的控制。而三日后的攻城战,就是他的机会——只要他能拿下汴梁城,立下大功,就能在大臣们面前树立威信,到时候就算是符太后,也不能再随意摆布他。
帐外的阳光渐渐落下,暮色笼罩了大营。柴宗训放下狼毫笔,走到窗边,推开窗户。夜风带着深春的凉意吹进来,夹杂着远处士兵们的歌声,还有战马的嘶鸣。他望着汴梁的方向,眼神变得异常坚定。
他知道,三日后的攻城战,不仅关系到后周的复国大业,还关系到他对赵玉娥姐妹的承诺,关系到赵匡胤的生死。他必须赢,而且要赢得漂亮,只有这样,他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掌控后周的命运。
而此刻的偏帐内,赵玉娥和赵玉燕还在为未来担忧。赵玉燕靠在姐姐的肩膀上,小声道:“姐姐,你说殿下会不会真的兑现承诺?我们真的能做皇后吗?”
赵玉娥轻轻拍了拍她的背,声音柔和:“会的,一定会的。就算殿下以后变了心,我们还有爹,还有彼此。不管以后发生什么事,我们姐妹都要在一起,不能分开。”
赵玉燕点了点头,闭上眼睛,靠在姐姐的肩膀上。她不知道未来会怎样,只能在心里默默祈祷,祈祷爹能平安,祈祷殿下能兑现承诺,祈祷这场战争能尽快结束。
帐外的夜色越来越浓,营寨里渐渐安静下来,只有巡逻士兵的脚步声在石板路上回荡。偏帐内,姐妹俩并肩躺在草席上,月光从帐顶的破洞里钻进来,落在她们身上,像一层薄薄的银纱。
所有人都在等待,等待着三日后的黎明,等待着那场注定改变所有人命运的攻城战。而柴宗训对赵玉娥姐妹的承诺,就像一颗种子,种在她们心里,也种在柴宗训心里,只等着天下太平的那一天,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