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符太后问郭崇:你可知赵匡胤下场吗?郭崇:知道太后。(2/2)
“在牢里,他倒是会辩解,说自己是被逼的,说他不想谋反,是手下的将领逼着他黄袍加身。”符祥瑞冷笑一声,“可这话谁信?若是他真不想反,为何不当场拒绝?为何不把逼他的将领绑起来送回朝廷?”
说到这里,她忽然停顿了一下,目光落在柴宗训身上,语气软了几分:“就连我儿——”她顿了顿,纠正道,“就连陛下,那年才九岁,都知道赵匡胤不是忠臣。陛下曾跟我说,‘赵将军看我的眼神,不像郭将军那样温和,倒像是在看一件东西’。”
柴宗训听到母亲提起自己,连忙点头,小声说:“是啊,郭将军,我记得那年父皇带你来看我,你还给我带了一把小木剑,说等我长大了教我练武。可赵将军每次见我,都只是盯着我看,不说话,我有点怕他。”
郭崇看着柴宗训认真的模样,心里又是愧疚又是后怕——他刚才还在为自己“被陷害”而委屈,却忘了,后周曾经历过一次那样惨烈的谋反,太后和陛下对“谋反”二字,必然是格外敏感的。
“太后……”郭崇的声音带着几分颤抖,“臣……臣没想到赵匡胤竟然如此胆大妄为,也没想到……陛下小小年纪,竟能看出他的心思。”
“你没想到的事,还有很多。”符祥瑞的语气缓和了些,却依旧带着威严,“你跟着先帝征战多年,先帝待你如何,你心里清楚。他给你兵权,给你爵位,让你子孙后代都能享受荣华富贵,后周待你们这些老将,不薄吧?”
郭崇连忙躬身:“臣不敢忘先帝的恩,也不敢忘后周的好。臣的儿子能进国子监读书,臣的女儿能嫁给宗室子弟,都是先帝和太后的恩典。”
“既然知道好,为何还要做出让朝廷猜忌的事?”符祥瑞问道,“你说你是想进宫陈情,可你身为将领,未经传召就带着亲卫靠近宫门,这难道不是僭越?你说你担心旧部被拆分,可朝廷拆分旧部,是为了防止武将专权,是为了后周的江山稳固,难道你不明白吗?”
郭崇低下头,声音里带着几分愧疚:“臣……臣明白。只是臣一时心急,没想那么多,才酿成了今日的祸事。臣知错了。”
“知错就好。”符祥瑞看着他,语气终于软了下来,“我知道,你们这些老将,对自己的部下有感情,怕他们被亏待。可你要记住,后周的江山,不是某一个人的,也不是某一群将领的,是天下百姓的。只有江山稳固了,你们的部下才能安稳,你们的子孙才能平安。”
她站起身,走到郭崇面前,轻声道:“郭将军,我再给你一次机会。你回府后,好好想想自己这些年做的事,想想先帝的恩典,想想后周的百姓。若是你真能醒悟,等范质和韩令坤查清真相,我会恢复你的爵位,让你继续留在京城,辅佐宗训。”
郭崇闻言,猛地抬起头,眼里满是感激,对着符祥瑞深深一揖:“臣谢太后恩典!臣日后定当忠心耿耿,辅佐陛下,绝不再做让朝廷猜忌的事!若是臣再犯,甘受军法处置!”
符祥瑞点了点头,转身牵着柴宗训往门外走。走到门口时,她停下脚步,回头对郭崇说:“明日起,禁军会撤掉你府外的守卫,但你暂时不能离开京城,也不能与旧部私下联络。等查清真相,我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
“臣遵旨!”郭崇躬身应下,看着符祥瑞和柴宗训的身影消失在门外,心里百感交集——他刚才还在为自己的处境委屈,如今才明白,太后不是要治他的罪,而是要让他明白“忠君”二字的真正含义。
柴宗训牵着母亲的手,走出郭府大门,回头看了眼那扇朱漆大门,小声说:“娘,郭将军现在知道错了,他以后会是好人吗?”
符祥瑞低头,对着儿子笑了笑,伸手摸了摸他的头:“会的。人都会犯错,只要能改,就是好人。就像这春天的树,就算枝桠歪了,只要有人扶一把,它还是能长得笔直,还是能开花结果。”
风里的寒意渐渐散去,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母子二人的身上,暖洋洋的。柴宗训看着母亲的侧脸,忽然觉得,母亲的眼睛里,好像藏着一片春天——那里有希望,有坚定,还有对后周江山的无限期许。
他紧紧攥着母亲的手,轻声说:“娘,等我长大了,我也要像你一样,保护后周的百姓,不让坏人欺负我们。”
符祥瑞闻言,心里一暖,牵着儿子的手,一步步往皇宫的方向走去。她知道,郭崇的事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还有吴越的管控、南唐的防备、辽人的异动等着她去处理。但只要有宗训在,只要有这些愿意改过自新的旧臣在,只要天下百姓还盼着安稳,她就有信心,把后周的江山守好,让这片土地上的春天,永远不会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