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耶律璟来到后宫找到萧皇后,与其顺畅心肺(二)(2/2)
“你说!”耶律璟往前倾了倾身子,“如今满朝文武,怕是没几个人能像你这般冷静,你有什么主意,尽管说!”
“陛下可先缓一缓伐周的计划。”萧皇后缓缓道,“孟昶反盟,后周士气正盛,此时再派兵去打,胜算不大,反而会损耗更多兵力。不如先稳住边境,派使者去其他部族,重申盟约,许以好处,让他们站在大辽这边——尤其是党项、吐谷浑等部族,他们与后周素有摩擦,若能拉拢过来,便能牵制后周的兵力。”
她顿了顿,继续道:“再者,孟昶反盟,蜀地内部未必全是赞同之声。臣妾听说,后蜀枢密使毋昭裔虽支持孟昶,却与王昭远不和;还有雄武军统领孟凡龙,虽勇猛善战,却对孟昶沉迷酒色颇有微词。陛下可暗中派人去蜀地,挑拨他们内部矛盾,若能让蜀地内乱,孟昶自顾不暇,自然就顾不上与后周联手了。”
耶律璟听完,眼中闪过一丝亮光,他猛地一拍坐榻:“好!这个主意好!朕怎么没想到!先稳住部族,再挑拨蜀地内乱,等孟昶自顾不暇,柴宗训没了后援,朕再派大军伐周,定能一举拿下洛阳!”
他紧绷的脸色终于缓和了些,看向萧皇后的目光里多了几分赞许:“还是你心思缜密,若不是你来劝朕,朕今日怕是要被怒火冲昏了头,做出错事来。”
萧皇后浅浅一笑,重新拿起案上的奶酒,替他斟满:“陛下是大辽的君主,肩上扛着部族的安危,自然会忧心。臣妾只是个妇人,不懂朝堂大事,不过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说些浅见罢了。”她将酒杯递到耶律璟手中,“陛下今日气了一天,也该歇歇了。这奶酒是臣妾让人用新挤的羊奶温的,您再喝一杯,暖暖身子。”
耶律璟接过酒杯,一饮而尽,暖意顺着喉咙滑进腹中,驱散了不少寒意与烦躁。他看着萧皇后温柔的眉眼,忽然觉得,方才在大安殿的怒火与不安,都在这暖阁的烛火与奶酒中,渐渐消散了。他伸手握住萧皇后的手,掌心的温度慢慢传递过去:“有你在,朕心里踏实多了。明日议事,朕便按你说的,先稳住部族,再挑拨蜀地内乱——朕倒要看看,孟昶和柴宗训,能得意多久!”
萧皇后回握住他的手,轻声道:“陛下英明,定能平定乱世,让大辽的旗帜,插遍中原大地。只是陛下也要保重身体,莫要再为这些事气坏了自己——您的身体,才是大辽的根本。”
暖阁外的秋风依旧在刮,却再也吹不散殿内的暖意。烛火摇曳,映着两人交握的手,也映着耶律璟眼中重新燃起的野心。他知道,孟昶的反盟虽打乱了他的计划,却也让他看清了乱世的棋局——只要稳住阵脚,步步为营,终有一日,他会让后周与后蜀,都臣服在大辽的铁蹄之下。
夜深了,萧皇后让人铺好床榻,看着耶律璟躺下,才轻轻吹灭了案上的烛火。她走到窗边,望着窗外的月色,眼底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她方才说的话,虽句句在理,却也藏着一丝私心。她的兄长萧思温,一直主张与后周议和,若耶律璟真的暂缓伐周,萧思温在朝中的地位,便能更稳固些。只是这些心思,她不能让耶律璟知道,只能藏在心底,化作对他的温柔与体贴。
而此刻的上京城外,纥石烈河的水依旧泛着冷意,岸边的芦苇在风中摇曳,像是在预示着即将到来的乱世风云。耶律璟在暖阁中安睡,却不知,他的计划虽看似稳妥,却早已被远方的柴宗训与孟昶,悄悄布下了新的棋子——这场横跨辽、周、蜀三国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次日一早,耶律璟准时来到大安殿,召萧思温、韩德让、耶律屋质等人议事。他将萧皇后的主意一一道出,众人听后,纷纷表示赞同。萧思温更是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英明!暂缓伐周,拉拢部族,再挑拨蜀地内乱,此乃万全之策!臣愿亲自前往党项部族,说服他们与大辽结盟!”
耶律璟点头,目光扫过殿内众人:“好!萧思温,你即刻启程前往党项;韩德让,你负责暗中派人去蜀地,挑拨孟昶与王昭远、孟凡龙的关系;耶律屋质,你留守上京,整顿兵马,随时准备应对边境变故!”
“臣遵旨!”三人齐声应下,躬身退下。
大安殿内,耶律璟独自站在舆图前,手指划过泽州、成州、秦州等地,眼中满是坚定。他知道,这场博弈,注定不会轻松,可只要有萧皇后在身边为他出谋划策,有萧思温等人替他奔走,他定能在这乱世之中,走出一条属于大辽的霸主之路。而远在洛阳的柴宗训与成都的孟昶,还不知道,耶律璟已为他们布下了新的陷阱——一场新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