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姜晨同志,你有一份新的任命(1/2)
冯远征教授离开了。
但是关于建设新厂区的宏伟规划和提升为全国重点示范军工厂的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迅速在厂领导层和部分核心技术人员中扩散开来,带来了激动、期待,也夹杂着对未来的些许茫然。
上面的一个小小的文件,都可能让这些底层工人引发震动。
而姜晨,则暂时将这些宏大的远景规划放在一边。
对他而言,冯教授带来的最大利好,莫过于对“前哨一号”反炮兵雷达项目的首肯,以及那句“全力推动合作研发”的承诺。
这就像是一剂强心针,让他看到了将系统蓝图变为现实的最大希望。
但他知道,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在等待上级正式批文和合作单位对接的这段时间里,他还有更紧迫、更基础的工作要做——那就是彻底摸透、并为即将到来的雷达项目“量身打造”好那些从尼亚罗马远道而来的新“伙伴”。
怀着这份心思,姜晨将大部分精力重新投入到了06车间。
这里,因为三台崭新设备的进驻,正洋溢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和活力。
这两日,06车间简直门庭若市。
不仅本车间的工人们,就连其他车间、甚至厂部机关的一些技术员和领导,都忍不住抽空跑来“参观学习”。
当覆盖着厚厚油布和木箱的庞然大物被小心翼翼地卸下、拆封,露出它们崭新的、涂着工业灰或橄榄绿油漆的金属身躯时,整个车间都沸腾了。
“我的乖乖!这块头!比咱们那老掉牙的X61W大了一倍不止吧!”
“看看这导轨!锃亮!一点磨损都没有!摸上去跟镜面似的!”
“这操作面板……这么多按钮和刻度盘?看着就高级!”
工人们围着那台刚刚安装到位的FU-325高精度万能工具铣床和RU-280精密万能外圆磨床,发出一阵阵惊叹。
这两台来自尼亚罗马的“大家伙”,无论是体积、外观、还是那密密麻麻、闪烁着金属光泽的操作部件,都给这些常年和老旧国产或苏式仿制机床打交道的工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视觉冲击和心理震撼。
FU-325铣床那宽大的工作台、粗壮的立柱和横梁、以及可以进行多角度旋转和倾斜的铣头,无不显示着其强大的加工能力和灵活性。
而RU-280磨床那厚重的床身、精密的砂轮主轴和微动进给装置,则暗示着它那能够达到的、远超现有设备的加工精度。
至少有二三十个人围在它们周围,像是在欣赏稀世珍宝。
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们,伸出布满老茧的手,小心翼翼地抚摸着冰冷的金属表面,感受着那份来自异国工业体系的精密与厚重。
年轻的技术员们则拿着笔记本和卷尺,激动地记录着各项参数,或者对着复杂的说明书(虽然是尼亚罗马文,但有附带的俄文和简易图示)低声讨论着。
连一向沉稳的王厂长,也忍不住戴上老花镜,凑近了仔细研究着FU-325的齿轮箱和变速机构,口中啧啧称赞:“好东西!真是好东西!这齿轮啮合的精度,这传动的设计……比咱们的老伙计强太多了!有了它,加工机匣上那些复杂曲面和精密沟槽,效率和精度至少能提高三成!”
整个车间,几乎所有的目光和议论,都聚焦在这两台“明星”设备上。
它们就像是新加入队伍的、威风凛凛的重装骑士,光芒万丈,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然而,在车间一个相对不那么起眼的角落里,安放着第三台来自尼亚罗马的设备——AF-85光学坐标镗床。
相比于FU-325和RU-280的“魁梧”,这台AF-85显得有些“秀气”。
它的整体结构看起来更简洁,没有那么多复杂的刀库或旋转工作台。
虽然同样崭新,但其外观设计风格,似乎还带着一点更早期的机械感,不像另两台那样充满了现代工业的气息。
特别是它那标志性的、长长的光学瞄准镜和读数系统,在习惯了刻度盘和手轮的工人们看来,反而显得有些“复古”和“繁琐”。
因此,除了最初开箱时引起了一阵短暂的好奇外,很快,AF-85就被大多数人“冷落”了。
工人们更愿意围观那两台看起来更“强大”、更“先进”的铣床和磨床。
“这镗床……看着好像没啥特别的嘛?不就是多了个望远镜?”
“是啊,感觉还没咱们厂那台苏式老镗床用着顺手呢,至少人家皮实耐操。”
“小姜师傅怎么对这台机器这么上心?我看他在这边转悠半天了。”
几个工人远远地看着正独自一人围着AF-85仔细检查的姜晨,低声议论着,脸上带着不解。
确实,这几天,姜晨大部分时间都泡在了这台AF-85旁边。
他拿着工具,仔细检查着机器的每一个部件,从床身、立柱的刚性,到工作台的平整度,再到主轴的精度和光学瞄准系统的清晰度。
他甚至亲自上手,按照说明书(当然,他直接阅读的是系统提供的完整版中文技术手册),进行了一些基础的操作和调试。
工人们的不解,姜晨看在眼里,但他并不在意。
他们只看到了表面。
FU-325和RU-280固然先进,代表了当前常规加工能力的提升,是工厂急需的“肌肉”。
但只有姜晨知道,这台看似不起眼的AF-85坐标镗床,才是未来实现技术跨越,特别是为“前哨一号”雷达项目制造核心部件的真正“钥匙”!
坐标镗床,其核心价值在于其无与伦比的孔系加工精度和位置精度。而光学坐标镗床,更是利用精密的光学系统进行定位和测量,能够达到微米级的定位精度。
这对于制造雷达天线阵列的精密安装基板、波导管法兰连接孔、以及各种需要精确孔距和位置关系的复杂零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普通的铣床和钻床,根本无法达到这种精度要求。
而这台AF-85,虽然在自动化程度上不如后世的数控镗床,但其机械基础扎实,光学定位系统可靠,本身就具备了相当高的潜力。
更重要的是,在姜晨的意识深处,星际军工系统的淡蓝色光幕,正悬浮在这台AF-85的虚拟影像之上,一行行数据和方案正在生成、优化。
【扫描检测:AF-85光学坐标镗床(尼亚罗马‘红星厂’仿制改进型)】
【基础精度评估:孔位精度≤0.005,主轴径向跳动≤0.003】
【当前状态:全新,机械性能良好,光学系统正常,电气控制简单(继电器逻辑)】
【系统评估:机械结构设计合理,材料选用扎实,具备良好的升级改造潜力。光学定位系统虽显陈旧,但精度尚可。主要瓶颈在于自动化程度低、操作效率不高、无法进行复杂联动加工。】
【推荐升级方案生成中……优化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