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那年搞军工,我的无人机卖爆了 > 第84章 我有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

第84章 我有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1/2)

目录

龙阳军工厂,小会议室。

与厂长办公室那种略带生活气息的氛围不同,这里的一切都显得更加规整和严肃。长条形的会议桌擦得锃亮,上面摆放着搪瓷茶杯和几个烟灰缸。墙上悬挂着几幅标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抓革命,促生产”,以及一张略显陈旧的龙国地图。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烟草味和旧木头家具的味道。

当姜晨推门而入时,立刻感受到了与往日不同的气氛。

除了王厂长和陈参谋这两位“自己人”之外,会议桌的另一侧,赫然坐着四位身着干部服或蓝色工装、气质明显不同于工厂职工的陌生人。

他们的坐姿端正,神情间带着一种难以言说的矜持和审视。

即使在与王厂长、陈参谋交谈时,也隐隐透着一股居高临下的意味。

他们,想必就是来自电子工业部第十四研究所的专家团队了。

“小姜来了!快过来!”王厂长立刻热情地招呼,打破了室内略显微妙的气氛。

他站起身,准备为双方做介绍。

那四位陌生人也随着王厂长的声音,将目光投向了门口的姜晨。

当看清姜晨那过分年轻的面容时,他们眼中不约而同地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惊讶,随即又被一种了然和更加复杂的审视所取代。

“来来来,我给你们介绍一下!”王厂长走到姜晨身边,带着自豪的语气说道,“这位,就是我们龙阳军工厂的技术科负责人(虽然还是筹备阶段,但在这种场合必须抬出来),也是这次‘前哨一号’项目的副总设计师,姜晨同志!”

他又转向姜晨,介绍起对面的四人:“小姜,这几位就是从金陵远道而来的贵客,电子工业部第十四研究所的专家同志们!”

“这位是十四所雷达总体研究室的高级工程师,也是这次对接小组的负责人,高明伟同志!”王厂长指向为首的一位年约四十多岁、戴着黑框眼镜、面容略显清瘦但眼神锐利的中年人。

“这位是天线研究室的主任工程师,张建军同志!”他指向旁边一位身材中等、皮肤略黑、看起来比较务实寡言的男子。

“这位是信号处理研究室的年轻才俊,李真同志!”王厂长介绍到一位二十七八岁、显得有些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时,对方只是微微点了点头,眼神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骄傲。

“这位是负责资料整理和协调工作的孙慧同志!”最后,他介绍了一位三十岁左右、梳着齐耳短发、戴着眼镜显得文静细致的女同志。

“高工,张工,李工,孙同志,欢迎欢迎!一路辛苦了!”姜晨上前一步,脸上露出标准的、礼貌的笑容,依次与四人握手。

“姜副总师,你好你好!”高明伟握手时,力度适中,脸上也带着客气的微笑,但眼神却在不着痕迹地打量着姜晨,“年轻有为啊!我们来之前,就听说了姜副总师在63式步枪改进项目上的大名,真是了不起!”

“是啊,没想到姜副总师这么年轻!”张建军握手时比较实在,话语也相对直白。

李真握手时则显得有些心不在焉,只是轻轻碰了一下,嘴角微撇:“久仰大名。”

比起前面的三个人,孙慧则比较客气,微笑着点头:“姜副总师好。”

一番客套的寒暄,双方落座。

姜晨敏锐地捕捉到了对方态度中那份掺杂着客气、惊讶、审视,甚至是一丝若有若无的敷衍和优越感。

他心里清楚,这种态度并非完全针对他个人,而是源于两个单位之间巨大的“辈分”和“地位”差距,以及不同技术领域之间的壁垒和认知差异。

电子工业部第十四研究所,那是什么地方?

那是龙国雷达技术的“摇篮”和“国家队”!

从建国初期仿制苏式雷达起家,到后来独立自主研制出多款填补国内空白的先进雷达系统,十四所汇聚了全国最顶尖的电子技术人才,拥有最先进的仪器设备,虽然相比国际顶尖水平仍有差距,但却承担着国家最核心、最前沿的雷达研制任务。

其地位之高,资源之丰厚,技术实力之强悍,绝非龙阳军工厂这种以传统机械加工为主、隶属于省国防工办(虽然即将升级,但毕竟还没正式批文)的军工厂所能比拟的。

在十四所这些自诩为电磁领域专家的科研人员眼中,龙阳厂或许在造枪造炮方面有两把刷子,但要涉足雷达这种高精尖的电子系统?

那简直是门外汉闯入了内行的地盘。

至于姜晨本人,他们来之前自然也做过一些了解。

知道他是个大学生。

但这在十四所并不稀奇,所里每年都会分配来大批来自全国重点高校的毕业生。

也知道他主导了63式步枪的成功改进,甚至可能还听说了一些关于他引进尼亚罗马机床的传闻。

这些成绩,在轻武器或机械制造领域,或许确实值得称道。

但是,在雷达专家看来,步枪的改进,无非是在成熟的机械原理上进行优化和缝合,其技术难度和系统复杂度,与设计制造一部需要处理复杂电磁波、进行高速运算、对抗干扰的现代化雷达系统相比,完全不在一个层级上。

因此,尽管来之前,他们的副所长林浩,也是这次“前哨一号”项目的总设计师,特别交代过,要尊重合作单位,要认真听取龙阳厂同志的意见,特别是这位年轻的姜副总师的想法。

但这种“尊重”,在他们内心深处,恐怕更多的是一种顾全大局的“程序需要”和给上级领导面子的“姿态”。

他们内心深处恐怕早已认定,这次合作的主角,毫无疑问是技术实力雄厚的十四所。

龙阳厂的角色,无非是利用其现有的机械加工能力和场地,承担雷达的“外壳”制造、机械结构的组装、以及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辅助任务。

说得难听点,就是打下手、做配套、干点脏活累活。

至于那个“副总设计师”的头衔,或许更多的是为了平衡关系、调动龙阳厂积极性的一种“安抚”吧?

正是基于这种心态,他们此刻看向姜晨的目光,才会显得如此复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