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那年搞军工,我的无人机卖爆了 > 第94章 荒野宏图初展,双翼蓄势待发

第94章 荒野宏图初展,双翼蓄势待发(2/2)

目录

姜晨闻言,心中也感到了军区对他的“隐形支持”和对未来项目的期待。

一个警卫连的专业守备力量,将大大提升新厂区的安全系数,让他可以更加放心地在这里进行那些可能会引人觊觎的“黑科技”研发。

“有军区警卫连的支持,那就好多了。”姜晨点点头,显然对这个安排很满意,“内部的安保措施也要跟上,高标准的围墙、严格的出入管理、人员政审,这些都不能含糊。”

“那是自然!”王德贵立刻接话,“新厂区的安保标准,必须按照最高等级来建设!这方面绝不省钱!”

解决了安全顾虑,姜晨的思路转向了新厂区的“内涵”。

他从随身携带的那个已经不再是普通军绿色挎包(而是换成了一个更符合他“总工程师”身份的黑色人造革公文包)里,取出了一份他早已准备好的文件。

这份文件不厚,只有寥寥几页纸,上面是他亲手绘制的一些组织架构草图和文字说明。

“王厂长,陈参谋,”姜晨将文件递给王德贵,“既然要建设新厂区,我认为,就不能再沿用老厂那种以车间为核心、部门职责交叉不清的模式了。我们要进行一次彻底的组织架构革新,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王德贵接过文件,好奇地看了起来。

陈参谋也凑了过去。

“我建议,在新厂区,除了必要的生产车间和行政后勤部门外,必须成立两个独立且核心的技术部门。”姜晨指着文件上的草图说道。

“第一个,是‘材料工艺研究室’,或者干脆就叫‘材料科’!”姜晨的语气十分肯定,“王厂长,您知道,无论是我们之前改进63步枪,还是这次研制‘前哨一号’,甚至包括我正在构思的一些新项目,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材料性能的限制。我们后续也不能总是依赖兄弟单位提供,或者干脆就找不到合适的材料!核心的武器装备,必须要有核心的材料支撑!我们必须建立起自己的材料研发能力!”

他加重了语气:“这个材料科,初期可以规模不大,但必须要有!专门负责研究、试制、测试各种军用特种材料,比如高强度轻合金、耐高温耐磨材料、特种复合材料、甚至包括……一些特殊的火炸药和推进剂配方!只有把材料这块短板补齐,我们未来的路才能走得更宽、更远!”

王德贵听得连连点头。

他虽然不懂具体技术,但“好马配好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道理他懂。

“前哨一号”研制过程中,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基板材料而差点卡壳的经历,他记忆犹新。姜晨提出的这个“材料科”,直指要害!

“第二个,是‘技术研发中心’,简称‘技术科’!”姜晨继续说道,“这个部门,将是我们新厂区的‘大脑’!它不仅仅是负责图纸设计和工艺制定,更要承担起新武器、新装备的前瞻性研究、原理验证、系统集成和性能测试等任务!”

“未来的战争,对武器装备的技术含量要求越来越高。我们不能满足于仿制和改进,必须要有自主创新的能力!这个技术科,需要集中厂里最顶尖的技术人才,按照不同的专业方向,比如机械结构、电子信息、自动控制、软件算法(姜晨特意加上了这个超前的词)等,设立专门的研究小组,形成合力,攻克难关!”

姜晨的这番话,实际上是在为他自己“开挂”铺路。

成立“材料科”,他就可以将系统知识库中那些超越时代的材料配方和工艺,“不经意”地“指导”给科室的研究人员,让他们“自主研发”出来。

这样一来,各种神奇材料的出现就有了合理的解释,不再是他凭空变出来的。

成立“技术科”,更是为他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平台。

他可以作为技术科的领导者(或者核心成员),将系统提供的先进武器设计理念、算法模型、解决方案,以“集体智慧”或者“个人灵感迸发”的形式提出来,推动项目的进展。

这比他单打独斗、凭空拿出完整方案要自然得多,也更能凝聚人心,培养起一支真正属于龙阳厂自己的研发队伍。

听完姜晨的设想,王德贵激动得一拍大腿!

“说得好!小姜!你说得太好了!”他拿着那份简单的文件,像是捧着宝贝,“早就该这样了!老厂那套毛熊模式,现在看来确实太僵化了!成立专门的材料科和技术科,一个抓根本,一个抓核心!这思路,清晰!长远!”

他看向姜晨,眼神里充满了毫不掩饰的欣赏和绝对的信任:“小姜,你这个提议,我完全赞同!回去我就立刻召开党委会,把这个事情定下来!这两个科室,就是我们新厂区的‘左膀右臂’!人员、设备、资金,优先保障!一切都按照你的想法来办!”

陈参谋在一旁也听得频频点头,补充道:“小姜这个规划非常有战略眼光。材料是国防工业的基石,技术是战斗力生成的核心。建立起自主可控的研发体系,对于提升我军装备水平,摆脱对外界依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军区方面,对于这种能够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举措,也一定会大力支持!”

得到了王厂长和陈参谋的一致认可,姜晨知道,他为系统“打掩护”、同时也是为工厂长远发展奠定基础的关键一步,已经成功迈出。

“当然,这两个科室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姜晨补充道,“需要引进人才,购置设备,建立实验室……这些都需要时间和投入。但方向必须明确,骨架必须先搭起来。在新厂区的整体规划中,就要为这两个核心部门,预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和最好的资源。”

“没问题!”王德贵大手一挥,豪气干云,“新厂区就是一张白纸,正好让我们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地方足够大,资金方面,‘前哨一号’后续的量产订单肯定少不了,再加上军区的支持和我们自己的积累,勒紧裤腰带,也要把这两个‘宝贝疙瘩’建好!”

夕阳的余晖开始为远处的山峦镀上一层金边。

三人站在空旷的谷地上,围绕着那份简单的规划草图,继续讨论着新厂区的布局、功能分区、甚至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虽然脚下还是一片荒芜,但一个现代化的、拥有强大自主研发能力的新型军工厂的轮廓,已经在他们的对话中,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而姜晨,这位即将执掌这片新天地的年轻厂长,心中更是充满了期待。

有了“材料科”和“技术科”这两个“马甲”,他脑海中那浩瀚如星海的军工知识,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合理、高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途径。

“焚风”的烈焰,“前哨”的锐眼,以及更多潜藏在系统深处的、足以改变战争格局的“种子”,都将在这片隐秘的山谷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龙阳军工厂的腾飞,已然蓄势待发。

而这一切的核心驱动力,正源于眼前这个年轻的“掌舵人”。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