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羸弱的基础工业(1/2)
见林浩离开,姜晨重新坐回实验台前,但视线却已经不再停留在那些精密仪器上。
他的目光转向窗外,碧蓝的天空中,几缕白絮般的云朵正缓慢飘荡。
06车间内,随着林浩匆匆离开的脚步声远去,整个空间重新归于一片沉寂。
午后的阳光透过窄小的窗户,将几缕光斑投射在地板上。
姜晨的指尖轻轻叩击着桌面,脑海中却是飞速地构建起了一个复杂的虚拟模型。
在他的意识深处,“星际军工系统”的背景数据流无声无息地跳动着,有关歼-7及其升级型号的历史数据与分析,已经在他脑海中快速地进行着模拟和计算。
从早期的歼-7原型机,到后来改进型的每一次升级迭代、每一次性能提升,乃至其结构框架的每一个铆钉、每一段电路的布置,都被精准地复刻出来,呈现在他意识的蓝色“屏幕”中。
轻型战斗机,雷达集成,机体结构强度,供电系统,能量需求……这些关键词此刻在他脑海中高速闪烁,宛如一场风暴。
林浩提到的两个主要问题,结构载荷和电源供给,对于老旧的歼-7D改装而言,无疑是致命的瓶颈。
歼-7,作为一款脱胎于米格-21的单发轻型战斗机,其设计理念和结构强度,本来就不是为了承载JL-7A这类跨时代、高性能的航空雷达而准备的。
JL-7A雷达的惊人性能提升,必然伴随着几个维度的几何级增长:
首先是重量和体积。
更远的探测距离,更高的分辨率,意味着更大的天线口径和更集成、更强大的处理模块。
这些增加的重量和体积,对于寸土寸金的歼-7机头舱而言,几乎是“不可承受之重”。
它会牵扯飞机重心的急剧前移,导致飞行姿态不稳;需要更坚固的雷达支架,但加强支架又会增加整体重量,并对机身蒙皮和内部框架造成更大的局部应力。
而这样思考的话似乎陷入了一个无限死循环。
姜晨摇了摇头,这玩意儿是硬伤,自己暂时解决不了,即便是星际军工系统也无法凭空让机体变大。
要解决这个难题最简单的就是直接给歼7换个机身。
这样做所花费的成本还不如重新研制一款新的战机。
而除此之外还有结构强度和震动抑制的问题。
就像之前林浩提到的,战斗机在空中进行急促的机动时,会产生数倍于重力加速度的载荷。
JL-7A雷达自身工作时也会产生微小的震动,加上发动机的震动、高速飞行时的气流冲击,这些都会对精密的光电器件和电子组件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甚至引发结构疲劳、微裂纹,极大地缩短雷达甚至飞机自身的寿命。
如何在有限的结构刚性内,通过巧妙的力学设计和材料结合,将这些震动和载荷有效分散,同时保证雷达阵列在高速动态下的精确稳定,这本身就是世界级的难题。
还有一个就是供电和散热。
林浩提及的电源供给不足,这是高性能航空电子设备普遍存在的挑战。
JL-7A雷达在发挥其最大效能时,其峰值功率需求将远远超出歼-7D原有的交流发电机和直流整流器能提供的上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