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这简直就是来自未来的材料(1/2)
凤凰新材实验室,清晨的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户,洒落在那些依旧崭新的设备上。
今日的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奇怪的味道,与往日工厂的粗砺截然不同。
那是某种新型化学材料的味道。
姜晨和林浩并肩走进实验室。
相较于姜晨脸上的平静,林浩的脸上则显得有些焦急,以及焦急中的那一丝期待。
然而,当他们的目光落在实验室中央,被一群激动不已的专家们簇拥着的那块SHTC-1材料时,即便是姜晨,也感到了一股强烈的震撼。
那块SHTC-1材料,静静地躺在一个特制的防尘玻璃罩下,其形状并非规则的方块或圆柱,而是一块扁平的、略带弧度的板状物,尺寸大约为长三十厘米,宽二十厘米,厚度仅有两厘米。它的表面呈现出一种深邃的哑光黑,没有任何反光,仿佛能吸收所有的光线。
仔细观察,能看到其内部隐约有极其细密的、如同发丝般的纹理,这些纹理并非杂质,而是材料内部某种有序结构的体现。
整个材料给人一种轻盈而又坚韧的感觉,仿佛一块黑色的羽毛,却蕴含着不可思议的能量。
姜晨的目光在那块材料上停留了片刻,即便是他也感到了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因为这研制速度还是太快了些。
在他的预想当中,即便有着自己和星际军工系统日志的帮助,这帮专家们也得至少三个月的时间才能将现成品摆在他面前。
不仅仅是因为技术上的难度。
更是材料科学研发固有的漫长周期所决定的。
然而事实却是,仅仅用了一个多月,他们就成功了。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检测到宿主研发项目SHTC-1型超导热复合材料成功。”
脑海中,星际军工系统日志的声音突然响起。
“原预计研发周期为三个月,系根据鹰酱标准实验室的研发效率进行估算。联邦(毛熊)同等项目的研发周期预计将更长,可能达到六个月甚至一年。龙国科研人员在极端条件下的科研精神和奉献,以及宿主提供的超前理论指导和关键技术突破,使得研发周期大幅缩短。此为宿主与龙国科研人员共同创造的奇迹。”
系统日志的解释,让姜晨心中的震撼更甚。
他从系统的语气中罕见地听出了一些情感...波动?
他一直都知道龙国科研人员的拼搏精神。
但没想到,这种精神在有了正确方向和先进工具后,能够爆发出如此惊人的效率。
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胜利,更是意志和信念的胜利。
“姜厂长!林所长!你们来了!”李明德教授满脸通红,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颤抖和狂喜,他快步迎上前,指着玻璃罩下的SHTC-1,激动得语无伦次,“就是它!就是它!SHTC-1!我们成功了!”
赵刚、张教授、王雷、陈芳等一众专家也纷纷围了上来,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但更多的是兴奋、自豪和对姜晨的敬畏。
姜晨走到SHTC-1样品前,目光扫过每一位科研人员,他们的眼底布满了血丝,但眼神却亮得惊人。
他知道,这一个多月,他们几乎是吃住在实验室,争分夺秒地进行着研发。
“各位专家,辛苦了!”姜晨的声音洪亮而有力,带着真挚的赞扬,“你们做到了!你们创造了奇迹!SHTC-1的成功,是龙国材料科学的里程碑,是你们夜以继日、攻坚克难的成果!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说完,他向着在场的所有专家们深深地鞠了个躬。
然而,专家们却纷纷摆手,脸上露出谦逊的笑容。
“姜厂长,您言重了!”李明德教授率先说道,语气真诚,“这都是您的功劳!没有您的指点,我们现在连第一步都还不知道该怎么走呢!”
“是啊,姜厂长!”张教授也附和道,“您提出的‘超导热复合材料’概念,以及‘定向热传导网络’、‘声子阻尼矩阵’和‘内部热虹吸机制’这些核心原理,完全颠覆了我们对材料科学的认知。我们以前从未接触过这些,是您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特别是那些关键步骤上的指点,简直是醍醐灌顶!”王雷教授激动地补充道,“在基体材料的选择上,我们最初还在传统合金和陶瓷中打转,是您提出要考虑一种新型的、具有特定晶体结构的轻质金属基体,并强调其与碳基纳米结构的润湿性和界面结合能。您甚至给出了几种合金元素的大致配比范围和晶体生长方向的理论模型,大大缩小了我们的摸索范围。”
赵刚也忍不住插嘴:“还有在碳基纳米结构的制备上,我们尝试了多种方法,但始终无法达到您要求的高度有序排列和高纯度。是您指出,要采用一种高温化学气相沉积(CVD)结合定向生长的工艺,并强调了催化剂的选择和反应气氛的精确控制。您甚至给出了一个我们从未想过的多孔模板辅助生长的思路,才让我们成功制备出那种像发丝一样细密、却又高度平行的碳纳米管阵列!”
陈芳教授则补充道:“在界面工程方面,我们一度陷入瓶颈。碳基纳米结构和基体之间的结合总是存在微小空隙,形成热阻。是您提出,要引入一种原子级扩散键合技术,通过超高真空环境下的等离子体预处理,以及精确控制的界面反应温度和压力,才实现了两者之间几乎完美的共价键结合,消除了界面热阻!”
李明德教授再次接过话头,眼中充满了敬佩。
“最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内部热虹吸机制’。我们对这种微米级毛细管网络的构建和液态金属的填充完全没有头绪。是您提出,可以利用定向凝固过程中形成的微观孔道,或者通过牺牲模板法来构建网络。更重要的是,您甚至给出了几种具有高汽化潜热、且在高温下稳定、与基体不发生反应的液态金属或相变材料的初步筛选范围,并强调了毛细管的表面润湿性对液体流动的关键影响。这些理论和方向,完全超出了我们这个时代任何一本教科书的范畴!”
听着专家们你一言我一语的“揭秘”,林浩在一旁听得目瞪口呆。
他原本以为姜晨只是个理论家,或者只是在某些关键点上有所突破,没想到,姜晨竟然在整个SHTC-1的研发过程中,都扮演着如此核心、如此超前的指导角色。
这已经不仅仅是“指点”了,这简直是直接给出了未来的答案!
而老刘则在一旁,听到众人赞扬自己的姜厂长,笑得合不拢嘴,他拍着巴掌,大声附和道:“各位专家说得对!这都是姜厂长领导有方!姜厂长就是有本事,他指哪儿,咱们就打哪儿,准没错!这凤凰新材,在姜厂长的带领下,那真是凤凰涅槃,要一飞冲天咯!”
说完,他带头鼓起了掌,那帮专家们也跟着鼓掌。
姜晨只是微笑着听着,没有打断他们的赞扬。
他知道,这些话语是他们发自内心的认可,也是他能够继续推动后续项目的基础。
“好了,各位,”姜晨拍了拍手,将众人的注意力再次集中,“既然SHTC-1已经初步成功,那么,是时候进行一次实地测试了。李教授,准备一下,我们进行耐高温演示!”
“是!姜厂长!”李明德教授兴奋地应道,立刻指挥团队开始准备。
很快,实验室中央清理出一块区域,一台高功率的工业级加热装置被搬了过来,旁边还连接着各种精密温度传感器和热成像仪。
演示开始了。
首先,科研人员拿出一块目前歼-7战机雷达罩和机身结构中常用的铝合金材料。
这块铝合金板表面经过氧化处理,呈现出银灰色。
“这是目前JL-7A雷达罩和机身结构中使用的主要材料。”李明德教授介绍道,“它的优点是轻便、易于加工,但缺点也很明显,导热系数大约只有200W/(·K)左右,在雷达高功率工作时,散热能力不足,导致雷达内部温度迅速升高,影响电子元件的稳定性和寿命。而且,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其强度和韧性也会明显下降。”
他将铝合金板放置在加热装置上方。
加热装置启动,红色的加热丝迅速升温,热量源源不断地传递到铝合金板上。
仅仅过了不到一分钟,铝合金板的表面温度就迅速攀升,热成像仪上显示出刺眼的红色。
“现在温度已经达到200摄氏度!”赵刚在一旁汇报着数据,“材料表面开始出现轻微的氧化变色。”
又过了半分钟,温度继续升高。
“300摄氏度!材料已经明显变形,强度下降严重!”
在场的所有人都清楚,歼-7D战机搭载的JL-7A雷达,在全功率工作时,其核心部件产生的热量远超这个水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