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三代机之路(1/2)
“姜厂长难道还有什么高见吗?”
陈广平的声音带着一丝期待。
他紧紧注视着姜晨。
自己和姜晨接触的时间并不长,但每次姜晨提出的建议,无论是对新型机载雷达的改良,还是对SHTC-1材料的研发,都具有建设性,而且从未失误。
这在科研领域是极为罕见的。
要知道,这可是航空工业,即便是钱森院长乃至世界上所有的顶尖工程师,每次成功都是在经历了千百次失败之后才得以实现的。
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走了狗屎运第一次测试便成功的。
但那也只是偶尔会有一次,而不是像姜晨这样次次都能命中要点。
姜晨给他的那种感觉,就像是他已经成功了,然后不过是反过头来指导自己一样。
陈广平下意识地看了一眼林浩,想必他也有同样的感受。
但随即他又被自己这个荒谬的想法吓了一跳。
且不说姜晨提出的很多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不存在的,就姜晨那二十几岁的年纪,只要国家想查,连他小时候穿没穿内裤都知道,怎么可能拥有如此超前的知识?
不只是他,林浩也紧紧地盯着姜晨,生怕听漏一个字。
他们14所能成功研制出JL-7A机载雷达,可全靠姜晨的点拨。姜晨的话可谓是字字千金,他已经学会了在姜晨面前如何当一名合格的学生。
姜晨看着两位航空工业的骨干,知道现在是提出更宏伟计划的最佳时机。
“陈厂长,林所长,歼-7D的成功,确实值得我们欣慰。”姜晨平静地说道,“但正如我们所知,歼-7D即便搭载了JL-7A雷达,理论上具备了超视距打击的能力,那也只是理论上。”
陈广平重重地点头,表示赞同。
他拿起桌上的茶杯,轻轻抿了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姜厂长说得对。歼-7毕竟是第二代战斗机,其机体先天性的不足是客观存在的。它脱胎于毛熊的米格-21,设计理念强调高空高速截击和近距格斗。其机动性、航程、载弹量以及航电系统架构,从设计图出来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无论我们如何升级雷达,如何改进航电,它终究不可能变成一款真正的第三代战斗机。”
“没错。”姜晨接过话头,“二代机与三代机之间存在着代差。三代机不仅要求具备超视距空战能力,更强调高机动性、多用途性、先进的航电系统以及更强的生存能力。歼-7D虽然在雷达上有所突破,但其气动布局、飞控系统、发动机性能以及武器挂载能力,都限制了它向三代机迈进。想要真正提升龙国空军的作战能力,唯有研发一款新型战机。”
陈广平的眼神变得深邃。
他知道姜晨所言非虚,这是航空强国都在努力的方向。
实际上因为情报的滞后性,他甚至不知道鹰酱已经装备服役了第三代战机。
现在可不是后世媒体发达的年代,再加上鹰酱出于对联邦的忌惮,刻意向全世界隐瞒了他们的“秘密武器”。
要不是姜晨知道一些未来的发展,他也无法从老刘的只言片语中大概推断出鹰酱超视距打击所采用的武器和装备。
“研发下一代战机,这是国家战略层面的需求。”陈广平沉声说道,“我们龙国空军目前的主力是歼-6和歼-7系列,它们在国土防空和近距格斗中发挥着作用。但放眼全球,三代机是未来航空大国的研发方向,它们具备更远的探测距离、更强的机动性、更先进的航电和更丰富的武器挂载。如果我们不尽快迎头赶上,未来在空中将面临巨大的压力,甚至可能出现代差劣势。”
姜晨知道,如果没有他,按照未来的轨迹发展,不发展三代机乃至四代机,龙国会遭遇怎样的憋屈场景。
拿二代机八换一去对抗鹰酱的F22...
只有当龙国拥有了自己的四代机(西方标准),才知道当年的这个想法有多么荒谬。
不过好在现在时间一切还早,有了星际军工系统的加持,姜晨有把握在未来十年将龙国打造成世界一流空军强国。
到时候无论是鹰酱的B2还是F22,再想要来闹事,那就得掂量掂量了。
还有就是脚盆鸡和猴子国...
林浩也是接着补充道:“特别是我们周边的一些国家,比如猴子国装备的米格战斗机,以及脚盆鸡装备的那些二代机,虽然目前与我们差距不大,但他们也在积极寻求更先进的战机。如果我们不尽快拥有自己的三代机,未来在面对这些潜在对手时,将失去空中优势,对我们东部沿海地区的空中安全将构成直接威胁。我们必须拥有自己的三代机,才能有效应对这种挑战,维护国家主权和领空安全。”
“是的,研发下一代战机,势在必行。”姜晨肯定了他们之间的观点,随即话锋一转,“但这条路,充满挑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研发一款三代机,涉及的技术领域之广、难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首先便是空空导弹。”姜晨率先提出关键点,“JL-7A雷达虽然具备了150公里的探测距离和锁定能力,但我们目前缺乏能够匹配这种雷达的中距空空导弹。我们的霹雳-2和霹雳-5都是红外制导的近距格斗弹,射程有限,无法实现超视距攻击。没有合适的导弹,再好的雷达也只是‘空有一双千里眼’。”
虽然有了雷达理论上便能研发相应的导弹,但是其过程也不是那么简单的。
饭终究还是得一口一口去吃。
陈广平点头:“这是个大问题。中距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的研发,需要攻克雷达导引头、固体火箭发动机、弹体气动布局、引信以及抗干扰技术等一系列难题。特别是雷达导引头,无论是半主动还是主动雷达制导,都对我们的微电子技术和信号处理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我们目前在这方面基础薄弱,与鹰酱和毛熊存在明显差距。”
“确实如此。”姜晨表示,“雷达导引头是核心。我们可以考虑分阶段发展。初期可以先研制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其导引头相对简单,依赖载机雷达持续照射目标。这可以作为过渡。但最终目标必须是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它拥有自己的微型雷达,发射后可以自主寻的,实现‘发射后不管’(FireadFet)能力,这将大大提升载机的生存率和多目标攻击能力。主动雷达导引头需要高度集成化、小型化的毫米波或厘米波雷达,这要求我们突破高频电路、数字信号处理器以及天线阵列技术。”
他继续道:“在固体火箭发动机方面,我们需要研发推力更大、比冲更高、工作时间更长的双推力或多推力发动机,以保证导弹在远距离上的能量和机动性。同时,弹体气动布局也要优化,以降低阻力,提高升阻比,确保导弹在末段具备足够的机动性来拦截目标。这需要大量风洞试验和计算流体力学(CFD)分析。”
林浩听得连连点头,他知道姜晨所说的每一个点,都是当前龙国电子工业和航空工业的痛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