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那年搞军工,我的无人机卖爆了 > 第210章 龙国的新一代计算机研发计划

第210章 龙国的新一代计算机研发计划(2/2)

目录

只要资金到位,系统就能提供更深层次的技术支持和关键设备,加速14所的研发进程。

不说有多先进,但至少目前阶段用来给导弹进行制导还是能做到的。

“14所那边也参与进来了?”秦海东的眼睛再次亮了起来,他看向赵振华,脸上充满了惊喜,“老赵,你听到了吗?14所可是我们龙国电子信息领域的顶尖力量!如果他们能攻克计算机和芯片的难题,那我们这枚导弹的‘大脑’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赵振华也激动得连连点头,刚才的沮丧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难以抑制的兴奋:“太好了!太好了!如果14所能提供技术支持,那我们就有希望了!”

李卫国和王淑芬也露出了笑容,他们知道,有了材料和“大脑”的支撑,这枚导弹的研发,就真的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了。

秦海东深吸一口气,他看着姜晨,眼神中充满了敬佩和信任。

他知道,姜晨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份图纸,一种材料,更是一种全新的思路,一种解决困境的希望,以及背后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

“姜厂长!”秦海东的声音再次变得坚定有力,“既然您已经为我们铺好了路,指明了方向,甚至连最困难的材料和‘大脑’问题都考虑到了,那我们沪上造船厂,还有什么理由退缩?!”

他环顾四周,目光扫过每一位工程师,斩钉截铁:“我们沪上造船厂,一切听从姜厂长的调度!势必要为龙国打造出这把海上‘利剑’!万死不辞!”

其他工程师们也纷纷附和,士气高涨。

他们知道,姜晨带来的,不仅仅是一枚导弹,更是一个让龙国海军走向强大的希望。

姜晨看着眼前这群被重新点燃激情的船舶工业专家们,心中涌起一股满足感。

他知道,要推动龙国军工的全面进步,光靠他一个人是不够的,必须激发整个体系的活力,整合全国的优势资源。

而他,正是那个能够将这些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来的人。

他示意众人围拢过来,开始勾勒出他脑海中那幅宏大蓝图。

“各位,你们刚才提到的困难,确实是客观存在的。涡喷发动机、高性能集成电路、先进火控系统,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我们有我们的优势,那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以及你们这些不畏艰难、勇于奉献的优秀人才。”

姜晨的目光扫过每一个人,带着鼓励与信任。

“首先,关于涡喷发动机。”姜晨指向图纸上的发动机部分,“这枚导弹采用的涡喷发动机,虽然对技术要求高,但与航空发动机相比,它在寿命、维护性上的要求相对较低,更注重一次性使用的推力与可靠性。我们可以将这个项目,交由国内在航空发动机领域有一定基础的研究所和工厂来牵头。比如,我们可以从现有的小型涡轮喷气发动机技术中寻找突破口,进行针对性地改进和优化。我建议,我们可以采取‘模块化’设计思路,将发动机分解为进气道、压气机、燃烧室、涡轮和尾喷管等几个核心模块,分别攻关。这样可以降低单个模块的研发难度,同时也能提高生产效率和后期维护的便利性。”

他顿了顿,继续阐述:“在材料方面,SHTC-1虽然是散热材料,但我们凤凰新材的研发团队,也在同步攻关其他新型合金。针对涡喷发动机叶片所需的高温合金,以及弹体轻量化所需的高强度合金,我们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进展和方向。我们将与国内的冶金研究所紧密合作,提供最新的材料配方和工艺指导,确保在短时间内攻克这些关键材料瓶颈。这不仅仅是为导弹服务,更是为我们未来的航空发动机和舰船动力系统打下基础。”

李卫国听到“模块化设计”和“新型合金”时,眼睛一亮。

他深知,模块化可以大大简化研发和生产流程,而新型合金则是解决高温和强度问题的根本。

“其次,是集成电路和火控系统,也就是导弹的‘大脑’。”姜晨看向赵振华,“这方面,正如我刚才所说,14所已经开始行动了。我与14所的林浩所长有过深入交流,他们已经组建了专门的团队,致力于新一代微型计算机和集成电路的研发。我们的思路是,不求一步到位达到国际最顶尖水平,但要确保能够满足这枚导弹的制导需求。”

“具体来说,我们将重点研发用于导弹主动雷达导引头的专用集成电路,以及弹载火控计算机的核心芯片。这些芯片将采用更为精简的指令集和高效的并行处理架构,以适应导弹在高速飞行中对实时计算的严苛要求。同时,SHTC-1将为这些高密度集成电路提供卓越的散热保障,确保它们在狭小空间内长时间稳定工作,不受高温影响。”

赵振华听得连连点头,他明白姜晨的意思。

不追求大而全的通用计算机,而是专注于导弹制导所需的专用芯片,这无疑大大降低了研发难度,提高了成功的可能性。

而且,SHTC-1的散热能力,确实是解决微型化和高密度集成电路发热问题的“神来之笔”。

“在火控算法方面,我们也将投入精锐力量。”姜晨继续道,“我们将结合我们凤凰军工厂在雷达信号处理和目标识别方面的经验,为这枚导弹开发一套先进的火控算法。这包括更精确的目标跟踪算法、更智能的抗干扰算法,以及更优化的飞行弹道规划算法。这些算法将确保导弹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依然能够精准锁定并命中目标。我们甚至可以考虑引入一些初步的自适应控制技术,让导弹在飞行过程中能够根据环境变化进行自我调整。”

这也是姜晨最拿手的地方,系统别的东西可能都需要时间去研制。

但一套先进的算法,却是可以直接拿来就用的。

在理论方面,系统就从来没有让姜晨失望过。

王淑芬听着姜晨对材料、发动机和电子系统的全面规划,心中对这个年轻人的敬佩达到了顶点。

他不仅仅是一个发明家,更是一个卓越的系统工程师,能够将看似独立的各个技术领域,巧妙地整合到一个宏大的项目中。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协同创新机制。”姜晨的目光变得严肃而坚定,“这枚导弹的研发,将是一个跨部门、跨领域的国家级重点项目。沪上造船厂作为舰载武器的最终集成方,将负责导弹与舰艇的适配、发射系统设计和整体测试。航空发动机研究所将负责涡喷发动机的研发和生产。14所将负责集成电路和火控系统的研发。而我们凤凰军工厂,将作为整个项目的总协调方,提供技术指导、资源调配和关键技术攻关。”

他伸出手指,在空中虚画了一个圆圈:“我们将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确保各方信息共享,技术对接。我们会设立专项基金,确保研发资金的充足供应。我们还会打破部门壁垒,鼓励人才交流,让不同领域的专家能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我也会亲自参与到各个环节的指导中,确保项目能够按照最先进的理念和最快的速度推进。”

姜晨的语气中,充满了掌控全局的自信和对未来的清晰规划。

他没有说大话,没有空泛的承诺,而是将一个复杂到令人望而却步的工程,拆解成一个个可执行、可量化、有明确责任分工的子项目,并为每个子项目都指明了方向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他甚至考虑到了资金、人才、协调机制等方方面面,展现出超乎年龄的成熟与远见。

“这……这简直是一个完整的国家级项目规划啊!”

秦海东喃喃自语。

姜晨不仅仅带来了图纸,更带来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一套能够将图纸变为现实的“操作系统”。

李卫国、王淑芬和赵振华等人,此刻已经完全被姜晨的宏伟构想和缜密思维所折服。

他们原本以为的“千难万阻”,在姜晨的运筹帷幄之下,似乎真的变得“没有那么难”了。

那些曾经让他们感到绝望的技术瓶颈,现在看来,似乎都有了清晰的攻克路径。

“姜厂长,您……您真是神了!”

赵振华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感觉自己仿佛看到了龙国海军的未来,那把锋利的“利剑”,正在姜晨的指引下,一步步从概念走向现实。

秦海东深吸一口气,他知道,姜晨带来的不仅仅是一枚导弹的图纸,更是一场关于龙国军工体系的深刻变革。

他所提出的协同创新模式,将彻底改变过去各自为战、效率低下的局面。

“姜厂长!”秦海东的声音洪亮而坚定,“我们沪上造船厂,完全服从您的调度!我们愿意成为这把‘利剑’的铸造者,贡献我们全部的力量和智慧!”

李卫国、王淑芬和其他工程师们也纷纷附和,士气高涨。

他们的眼中不再有迷茫和绝望,取而代之的是熊熊燃烧的斗志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他们知道,姜晨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张图纸,更是一个让龙国海军走向强大的希望,一个让中华民族在海洋上挺直腰杆的宏伟梦想。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