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龙腾’级导弹驱逐舰(2/2)
这500万系统积分,从隐身材料的理论基础、材料配方、制备工艺到性能测试标准的完整技术蓝图都包含了。
它涵盖了雷达吸波材料的微观结构设计、介电常数和磁导率的精确调控方法、纳米级复合颗粒的合成技术,以及最终应用于舰艇和飞机表面的涂覆或结构集成工艺。
姜晨在脑海中快速浏览着这些庞大的信息流。
这种新型吸波材料,并非单一的某种物质,而是一种复杂的复合体系。
它可能由多层结构组成,每一层都针对不同频率的雷达波进行吸收或衰减;也可能是一种含有特殊磁性或导电颗粒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通过精密的结构设计,将入射的雷达波能量转化为热能耗散掉。
其核心技术在于如何实现宽频带、高效率的吸波性能,同时还要兼顾材料的轻质、高强度、耐腐蚀、耐高温以及易于加工和维护等工程应用要求。
他甚至能“看到”这种材料在生产过程中所需的精密设备,比如高精度混合搅拌机、真空热压炉、超声波分散仪等,以及对环境洁净度、温度控制等严苛的工艺条件。
这些细节,在系统日志中都清晰无比,仿佛他亲身参与了整个研发和生产过程。
“只待自己回到龙阳军工厂,就把这些新型材料合理地研发出来!”姜晨在心中默默盘算着。
他知道,现在就直接展示给秦海东他们隐身材料的成品会过于骇人听闻,也无法解释其来源。
最稳妥的方式,还是根据系统提供的技术蓝图,结合龙国现有的工业基础和科研能力,然后引导凤凰军工厂的材料科研团队合理化地逐步攻克。
一回生二回熟。
姜晨对此充满信心。
凤凰军工厂在SHTC-1的研发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新材料研发经验,并且拥有了一批优秀的材料科研人才。
加上伯拉阿巨额订单带来的充裕资金,可以引进更先进的实验设备,吸引更多顶尖的材料专家加入。
他甚至可以考虑与国内其他在冶金、化工、高分子材料等领域有基础的研究所进行合作,共同攻克难关。
从时间上来说,一定是能赶上的。
他知道,鹰酱和联邦的隐身技术虽然已经开始萌芽,但真正成熟并大规模应用到舰艇和飞机上,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而凭借系统日志的先知优势,以及龙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他完全有信心在未来几年内,让龙国在雷达吸波材料领域取得突破,甚至在某些方面实现领先。
不仅仅是“龙腾”级驱逐舰。
龙国未来所有先进武器装备都将得到全面升级。
无论是隐身战斗机、战略轰炸机,还是更先进的导弹和无人机,雷达吸波材料都将是其实现“隐形”的关键。
姜晨的每一步棋,都不仅仅是解决眼前的问题,更是为龙国军工的未来发展,铺设一条坚实而宽广的道路。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在不久的将来,一艘艘涂覆着新型吸波材料的“龙腾”级驱逐舰,在雷达屏幕上若隐若现,如同幽灵般在大洋上驰骋,为龙国海军铸就一道无形的钢铁长城。
秦海东等人此刻已经完全被姜晨描绘的图景所震撼。
雷达吸波材料!
这简直是颠覆性的技术!
如果真的能将这种材料应用到舰艇上,那将彻底改变未来海战的规则。
“雷达吸波材料……”赵振华喃喃自语,他作为武器系统负责人,对雷达探测和反探测技术最为敏感。
他知道,如果对手的舰艇真的能做到雷达“隐身”,那对己方雷达将是巨大的挑战。
而现在,姜晨却说他们已经掌握了这种技术!
“姜厂长,您……您是说,这种材料已经研制出来了?”李卫国声音有些激动,他想到了舰艇的轻量化和结构强度,如果这种材料还能兼顾结构性能,那简直是奇迹。
“是的,已经有了初步的样品和测试数据。”姜晨肯定地回答,“当然,要大规模应用到舰艇上,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工程化研究和生产工艺的完善。但这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王淑芬的目光紧紧盯着图纸,她仿佛已经看到了那艘隐形战舰在波涛中穿梭的景象。
她知道,这种材料的突破,将为她的船体结构设计带来前所未有的自由度,能够更好地平衡隐身、强度和空间利用。
“而且,这种雷达吸波材料,不仅仅可以用于舰艇。”姜晨补充道,“它同样可以应用于飞机,尤其是未来的隐身战斗机和轰炸机。想象一下,当我们的战机在敌方雷达上如同鸟儿般大小,甚至无法被识别时,那将是何等巨大的优势!”
他这番话,更是将隐身技术的应用前景无限拓展,让众人看到了陆海空三军装备全面升级的可能。
姜晨的运筹帷幄,不仅仅局限于单一武器或平台,而是放眼整个国防体系的未来发展。
他所带来的,是体系化的解决方案,是跨越时代的战略眼光。
他笔下的线条开始变得硬朗而富有棱角,舰艏部分被设计成尖锐的穿浪型,能够有效削减波浪阻力,提高高速航行时的平稳性。
舰桥和桅杆不再是传统的暴露式结构,而是采用了集成化、封闭式的塔状设计,表面光滑,没有多余的突出物,仿佛与舰体融为一体。
传统的烟囱也被巧妙地融入到舰体结构中,甚至考虑到了红外抑制,以减少热信号特征。
这种整体式的隐身设计理念,让秦海东和王淑芬等人看得目不转睛,这与他们现在建造的051型驱逐舰那种“堆砌式”的布局完全不同,它更强调整体性和功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