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龙腾级’,正式开工!(1/2)
1981年,夏末,沪上,长兴岛造船基地。
这是一个注定要被浓墨重彩写入共和国海军史册的日子。
历经风雨的船坞被彻底清扫一新,几十面崭新的红旗插满了船台四周,在黄浦江吹来的潮湿江风中,如火焰般跳动。
空气中,铁锈、机油和江水的气息,被一种昂扬、肃穆的氛围所取代。
主席台上,用红布白字手写的巨大横幅——“热烈庆祝‘龙腾级’驱逐舰首舰开工典礼”——在风中猎猎作响。
刘首长身着一身洗得发白的65式海军军服,领口两面鲜红的领章,比任何将星都更加耀眼。
他站在主席台中央,年过六旬的身躯依旧挺拔如松,目光扫过台下数千名戴着蓝色工作帽的工人和技术员,眼神中充满了百感交集的激动。
这位为了共和国的海军现代化奔走呼号了一生,另一个时间线上曾在美国航母上踮起脚尖、发出“航母不成,我死不瞑目”誓言的老首长,今天,将亲手为另一艘承载着民族希望的巨舰,奠下第一块基石。
他的身后,是“龙腾级”项目,代号051C工程的核心团队。
潘老,这位国内船舶设计的泰山北斗,此刻也是激动得满脸通红,花白的头发被风吹得有些凌乱。
他紧紧攥着拳头,一双熬得通红的眼睛,死死盯着船台中央那块巨大的、泛着青黑色光泽的钢板。
姜晨则安静地站在人群的后方,他穿着和工人们一样的蓝色工装,胸前口袋里还插着一支铅笔和一把卡尺,看上去就像个刚从车间里跑出来的年轻技术员。
他不喜欢成为焦点,对他而言,眼前盛大的仪式,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他的目光越过攒动的人头,落在远处那座高达百米的巨型龙门吊上,眼神深邃,仿佛已经看到了几年后,一艘拥有着前所未有流畅线条的钢铁巨兽,将从这里缓缓滑入江中,驶向深蓝。
“同志们!”
刘首长的声音通过老式的铁皮喇叭,传遍了整个船坞,带着些许电流的“滋滋”声,却洪亮而有力,瞬间压过了江风的呼啸。
“今天,我们站在这里,不是为了庆祝一项工程的开始,而是为了见证一个承诺的兑现!一个我们对祖国、对人民、对历史许下的承诺!”
“一百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用木头船、铁甲船,在冰冷的海面上,用血肉之躯,捍卫着这个国家最后的尊严!从甲午到今天,我们的海军,受了多少窝囊气,流了多少辛酸泪!今天,我们就要用我们的智慧和汗水,用这最坚硬的特种钢,告慰先烈,告慰历史!我们要亲手铸造一柄让任何敌人都不敢再觊觎我们万里海疆的国之利剑!”
他的话语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千钧,如同重锤,敲打在每一个在场人员的心坎上。
许多白发苍苍的老工人,经历过旧时代的屈辱,此刻早已是老泪纵横。
而那些年轻的工程师们,则激动得满脸涨红,拳头紧握。
他们知道,自己正在参与的,是一项多么伟大的事业。
“我宣布,‘龙腾级’驱逐舰首舰,正式开工!”
随着刘首长庄严的宣告,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在万众瞩目之下,刘首长走下主席台,亲自来到一台从西德引进的、崭新的切割机控制台前。
他的手,在准备按下那个绿色的启动按钮时,有了一丝几乎连他自己都无法察觉的颤抖。
那不是因为年迈,而是因为这一按,承载了太多代人的期望与重托。
而这台机器,就是传说中的等离子弧切割机,是整个基地乃至全国都屈指可数的尖端设备。
在1981年,绝大多数工厂还在使用氧气乙炔进行火焰切割,那种方式精度差、热影响区大,根本无法满足“龙腾级”对船体精度的苛刻要求。
“嗡——”
在一阵轻微的电流声中,巨大的机械臂缓缓移动,切割喷嘴精准地悬停在首舰龙骨所用的特种钢板之上。
这块钢板厚重而黝黑,它不仅仅是鞍山钢铁厂的骄傲,更是凤凰军工厂“凤凰新材”科室与鞍钢通力协作的最高结晶。
正是姜晨从那份神秘的“星际军工系统日志”中解析出的关键配方和冶炼工艺参数,才让鞍钢的老师傅们找到了突破口。
他们在凤凰军工厂的实验室里完成了无数次小型试验,最终将成熟的方案带到鞍钢,与那里的老师傅们并肩奋战了整整三个月,才最终炼出了这炉代表着龙国材料学奇迹的特种钢。
它,是真正意义上属于这个国家自己的、足以支撑起未来大国海军脊梁的“争气钢”!
随着刘首长按下启动按钮,一道比电焊弧光还要耀眼百倍的蓝白色火焰,如同传说中的火龙吐息,猛然从喷嘴中喷射而出!
高达两万摄氏度的等离子焰流瞬间将钢板熔化、气化,发出一阵令人牙酸的嘶鸣。
在技术员小心翼翼送入的穿孔纸带的控制下,切割机沿着预设的轨迹,在这块承载着无数人梦想的钢板上,切割下了第一道完美、流畅的弧线。
飞溅的钢水如同节日的焰火,在空中划出绚烂的轨迹。
那道切口,光滑如镜,象征着共和国工业迈向精密制造的、最坚实的第一步。
“成功了!”
不知是谁第一个喊了出来,紧接着,掌声、欢呼声、口哨声汇成了一股巨大的声浪,冲天而起,仿佛要将天上的云层都震散。
无数人为之热泪盈眶,相拥而庆。
潘老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这位坚强了一辈子的老人,此刻竟像个孩子一样,用粗糙的手背擦拭着眼角的泪水。
姜晨站在人群中,也被这股狂热的气氛所感染,嘴角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
但他心中那根名为“理智”的弦,却始终紧绷着。
因为真正的考验,从火焰熄灭的这一刻,才刚刚开始。
仪式结束,狂热的浪潮缓缓退去,船坞恢复了往日的繁忙与紧张。
项目指挥部的临时办公室里,空气仿佛凝固了。
庆祝用的搪瓷茶缸和瓜子花生还摆在桌上,但已经无人问津。
取而代之的,是呛人的烟味和桌上堆积如山、画满了铅笔线条的图纸。
姜晨和潘老,刚刚脱下沾满灰尘的工装,立刻就投入到了第一场技术协调会中。
而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三个冰冷而严峻的现实问题。
“第一个,还是材料问题。”潘老首先开口,他用火柴点燃一支“大前门”,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小姜,这第一批用于龙骨和关键承重结构的一百吨高强度钢,是鞍钢那边咬着牙,用炼特种炮钢的劲头,不计成本才给我们生产出来的。质量没得说,但后续的供应呢?整个‘龙腾级’的船体,需要上万吨这种规格的钢材。鞍钢那边已经明确回复,要维持这种质量水平,他们的产能极限就是每月两百吨,而且废品率很高。这根本跟不上我们的建造进度!”
姜晨点了点头,这个问题在他的预料之中。
他看向另一份文件,神情凝重:“钢材的问题,我们还可以通过优化设计、分段建造来争取时间。但更要命的,是这个。”
他将一份关于相控阵雷达的材料需求报告推到潘老面前。
“‘神盾’系统,是‘龙腾级’的火眼金睛。它的核心,是数千个收发组件。而每一个组件的核心,都需要用到一种半导体材料——砷化镓。”
潘老对电子领域不甚了解,疑惑地问道:“这东西……比黄金还金贵?”
“潘老,这不是金贵的问题,是有没有的问题。”姜晨的用词让在场所有工程师的心都沉了下去,“目前,我们国内的砷化镓生产,基本还停留在实验室烧杯的规模,年产量用克来计算,而且杂质太多,根本达不到军用雷达的要求。我们是从国外的一些学术期刊上,才了解到这种材料的优越性。没有足够的高纯度砷化镓,我们的相控阵雷达,就永远只是一张图纸。‘龙腾级’造出来,也只是一个看不远的睁眼瞎。”
办公室里一片死寂,只有抽烟的“嘶嘶”声和偶尔的叹息声。
“第二个,是工艺问题。”一名负责现场施工的总工程师站了起来,他满脸愁容,手里拿着几张报废的工件图,“潘老,姜总,船厂的老师傅们,都是全国最好的八级焊工、八级铆工。但他们习惯了造万吨轮、造老式051那种传统船型。现在面对‘龙腾级’这种大倾角、大曲面的舰体,完全摸不着头脑。我们图纸上要求的模块化建造,精度是毫米级的,可工人们还是老习惯,凭着眼力和手感来,总觉得差个一两毫米不是问题。这几天下来,因为焊接变形和装配误差,我们已经报废了三个结构模块了。进度缓慢不说,浪费的都是宝贝钢材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