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地狱图景(1/2)
四十八小时的等待,对于主控室里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场极致的煎熬。
这里没有窗户,分不清白天黑夜。
墙上的挂钟,成了唯一的时间参照。
时针每走一格,都像是在众人的心上,用钝刀子割一下。
没有人离开。
就连钱卫国主任,这位身居高位的领导,也只是让秘书送来了几箱军用压缩饼干和几暖瓶热水。
他搬了张椅子,就坐在机柜不远处,和王老、姜晨一起,默默地守着。
年轻的工程师们,更是把这里当成了家。
他们有的靠在墙角,抱着一本厚厚的技术手册,却半天也翻不了一页;有的则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低声讨论着算法的某个细节,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缓解内心的焦虑;更多的人,只是呆呆地坐在地上,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那台不断闪烁着指示灯的主显示器,眼神中充满了疲惫、紧张和一丝不敢放大的期盼。
他们不敢去想失败的后果。
林浩所长还躺在医院里,整个项目的命运,都压在了这次堪称“异想天开”的实验上。
如果连姜晨都失败了,那“磐石计划”,就真的再也没有任何希望了。
姜晨是所有人中最平静的一个。
他大部分时间都坐在控制台前,看着屏幕上不断滚动的、由0和1组成的数据流。
偶尔,他会站起身,走到巨大的机柜旁,用手感受着金属外壳散发出的惊人热量,聆听着内部晶体管高速开关时发出的、细微的“嗡嗡”声。
这声音,是电流在奔涌,是数据在咆哮,是这个时代最前沿科技的心跳。
但在姜晨听来,这心跳声,实在是太慢了,慢得像个垂暮的老人。
他忍不住在心里默默吐槽。
就这么一台运算速度不过几十万次的大家伙,居然要占据一整个房间,需要独立的、功率惊人的供电系统,还需要像伺候祖宗一样给它配备专门的冷却循环风道。
而它处理这点数据,竟然需要整整两天两夜。
这效率,要是放在后世,连一块最廉价的手机芯片都比不上。
随便一个智能手环的处理器,都能把它按在地上反复摩擦。
他甚至能清晰地“看”到,机柜内部,那些由无数个分立元器件和复杂走线构成的电路板上,电子信号正在以一种近乎“龟速”的方式,艰难地爬行着。每一次逻辑判断,都伴随着明显的延迟和巨大的能量损耗。
这,就是1981年计算机工业的真实写照——庞大、笨拙、缓慢,却又承载着整个世界的殷切希望。
他暗自叹了口气。
看来,等“磐-石计划”这边尘埃落定,成功造出第一台光刻机之后,下一个必须攻克的,就是芯片设计和制造本身了。
必须尽快把龙国的芯片产业,从这种“晶体管计算机”时代,一口气推进到“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
只有让计算机的速度实现指数级的跃升,才能真正带动整个国防和工业体系的现代化。
否则,就算他有再多来自“系统”的先进图纸和算法,也会被这孱弱的硬件基础,死死地拖住后腿。
他收回思绪,重新将目光投向屏幕。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眼下,还是先解决这块“有毒”的玻璃吧。
他知道,这台凝聚了龙国当时最高计算心血的机器,正在以它全部的力量,去追寻那个他早已知晓的答案。
第四十八个小时,运算进入了尾声。
“运算进程,百分之九十九……”操作员的声音,因为长时间的专注和紧张,变得有些沙哑干涩。他每报出一个数字,都像是在敲击着所有人的心脏。
“百分之九十九点五……”
“百分之九十九点八……”
所有人都下意识地站了起来,慢慢地、不约而同地,向主显示器围了过去。
主控室里,只剩下计算机那如同巨兽喘息般的轰鸣声,和众人压抑的、越来越急促的呼吸声。
“运算……完成!”
随着操作员最后一声报告,计算机的轰鸣声,奇迹般地平息了下来,只剩下冷却风扇平稳的转动声。
硬盘指示灯的疯狂闪烁也停止了。
整个世界,仿佛在这一刻,都安静了下来。
主显示器的屏幕上,滚动的代码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深邃的、令人不安的漆黑。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死死地盯着那片黑暗。
突然,一个白色的像素点,在屏幕的左上角,毫无征兆地亮起。
紧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
越来越多的像素点,开始无规律地、随机地,出现在屏幕的各个角落。
它们闪烁着,跳动着,像一片混乱的、充满了噪点的星空。
“失败了吗……”一个年轻的工程师喃喃自语,声音里充满了无法掩饰的失望。他身旁的同伴,无力地垂下了头。
所有人的心,都沉入了谷底。
这张图,和他们预想中,那个被噪音淹没的“雪花图”,没有任何区别。它看起来毫无规律,毫无意义。
就连一直对姜晨抱有信心的王老,眼神也黯淡了下去。
他缓缓地摘下眼镜,疲惫地揉了揉眉心。难道,终究还是……异想天开了吗?
钱卫国主任的嘴唇紧紧地抿着,一言不发。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奇迹没有发生时,姜晨却紧紧地盯着屏幕,他的瞳孔猛地一缩。
“不对……”他低声说道,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了每个人的耳朵里,“你们看!”
随着他的话音,屏幕上那片混乱的“星空”,仿佛受到了某种无形的、来自更高维度的指令,开始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那些原本随机分布的、毫无关联的白色噪点,不再是静止的。
它们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缓缓地、但却坚定地,朝着某些特定的区域,汇集、连接、成型!
这个过程,充满了科学的、令人敬畏的美感。
就像宇宙大爆炸之初,那些混沌的粒子,在引力的作用下,开始凝聚成星云,再由星云,孕育出最初的星辰。
混乱正在退去,秩序,正在从一片混沌的数据海洋中,缓缓地、不可阻挡地,浮现出来!
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张大了嘴巴,忘记了呼吸。
他们亲眼见证着,姜晨那套神奇的算法,正在从海量的噪音中,如同最精巧的筛子,将那些代表着真相的、金子般的信号,一颗一颗地,“捞”了出来!
屏幕上,白色的像素点越来越密集,它们互相连接,开始勾勒出一些模糊的、网状的轮廓。
然后,算法进入了最后的三维重构和渲染阶段。
屏幕上的图像,开始从二维的平面,向三维的立体空间延展。
一个虚拟的、半透明的圆柱体,出现在屏幕中央,那就是“零号玻璃”的数字模型。
而那些白色的线条,则在这个透明的圆柱体内,不断地交织、缠绕、延伸……
最终,当最后一个像素点也归于其位时,整个图像,彻底稳定了下来。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静止了。
主控室里,落针可闻。
所有人都呆呆地看着屏幕上那张最终成型的、诡异而又“壮观”的图像,感觉自己的大脑都停止了运转。
那是一张由无数个数据点构成的、类似“声呐图”的黑白图像。
在代表着完美、均匀的玻璃材质的、均匀的浅灰色背景中,布满了无数条蛛网般的、深黑色的“声学吸收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