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那年搞军工,我的无人机卖爆了 > 第305章 猎杀时刻

第305章 猎杀时刻(1/2)

目录

在人类的世界里,时间以秒、分、时来度量。

但在“鹰击-8”的世界里,时间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存在。

它是由机载计算机内部那块石英晶体振荡器以每秒数百万次的频率,稳定地、不知疲倦地分割而成的、冰冷的数字刻度。

从脱离发射架的那一刻起,导弹01号和02号的生命,便进入了这种纯粹由数据和逻辑主宰的倒计时。

“轰——!”

助推器那狂暴的、足以撕裂耳膜的咆哮,是它们生命中的第一声啼哭。

橘红色的烈焰将它们猛地推向天空,赋予了它们挣脱大地束缚的初始速度。

这是一个短暂而辉煌的阶段,它们的姿态是昂扬的,弹道是抛物线状的,仿佛是在向天空宣告自己的到来。

然而,这并非它们的宿命。

在爬升至抛物线的顶点,距离海平面约一百五十米的高度时,机载计算机根据预设程序,发出了第一道指令。

【指令:助推器分离。】

弹体尾部传来一声沉闷的爆炸,那沉重的、已经耗尽燃料的助推器应声脱落,如同一件被随意丢弃的旧衣,翻滚着坠向下方蔚蓝色的海面。

失去了累赘的弹体猛地一轻,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感贯穿了整个修长的身躯。

【指令:主巡航发动机点火。】

弹体中段,那台小巧而高效的涡轮喷气发动机瞬间启动。

进气口贪婪地吞噬着潮湿的海洋空气,将其压缩、点燃,然后从尾喷口喷出淡蓝色的、近乎不可见的炽热气流。

这股稳定而持久的推力,将取代助推器,陪伴它们走完生命中绝大部分的旅程。

【指令:进入巡航高度。目标,五米。】

这才是它们真正的使命,也是它们被称为“幽灵”的原因。

弹体前端的两对鸭翼和尾部的十字形尾翼,在飞行控制计算机的精确指令下,开始以每秒数百次的频率进行着微调。

导弹01号和02号如同两只收敛了所有羽翼、准备进行致命俯冲的猎鹰,猛地一头扎向海面。

高度计那向下扫描的电磁波束,如同它们看不见的触角,以光速往返于弹体与海面之间,实时地、不知疲倦地向上位机报告着一个唯一的、也是最关键的参数——距离。

二十米……浪花的形态在它们的“感知”中变得清晰。

十米……它们甚至能“感觉”到下方因船只航行而留下的、尚未平复的紊乱尾迹。

五米!

这是一个恐怖的高度。

一个比当时鹰酱海军引以为傲的“鱼叉”反舰导弹巡航高度还要低至少一半的、真正意义上的“掠海飞行”高度。

在这个高度上,地球本身的曲率,以及海面上永不停歇的、由风和洋流造成的“海浪杂波”,将成为它们最好的隐身斗篷。

对于一百多公里外,那些高高在上的舰载搜索雷达来说,它们的身影将彻底消失在雷达地平线以下的盲区之中,与无数翻滚的浪花融为一体,无法被分辨,无法被察觉。

它们变成了两个真正的、贴着海浪滑行的幽灵。

飞行是无声的,但并非毫无痕跡。

它们以超过九百公里的时速,在距离海面仅五米的高度狂飙。

弹体下方,强大的气流和炽热的尾焰,在平静的海面上,犁出了两道长长的、不断翻滚、久久无法平息的白色“伤疤”。

一群正在海面上休憩的海鸥,被这突如其来的、无声的死亡气息所惊动。

它们甚至来不及看清那是什么,只感觉到一股狂暴的气流瞬间袭来,便惊叫着、混乱地拍打着翅膀,冲天而起,四散奔逃。

惯性导航系统(INS)是它们脑海中永不迷航的罗盘。

在发射前,地面指挥部已经将目标的初始坐标和规划好的攻击航线,以数据流的形式,注入了它们冰冷的“记忆”之中。

此刻,它们体内的陀螺仪和加速度计,正在以极高的频率,感受着弹体的每一次偏航、每一次翻滚,并与预设的航线进行着比对,然后输出修正指令给舵面。

它们不需要看见,不需要听见,它们只需要相信自己脑海中那张早已绘制好的地图。

时间,在高速飞行中被极度压缩。一百多公里的距离,不过是十分钟左右的航程。

当惯性导航系统内部的计时器,走到了预设的那个时间节点时,导弹01号和02号知道,狩猎的时刻,到了。

【指令:进入末端索敌模式。】

弹头那层用于保护内部精密仪器的、流线型的雷达罩,被内部的微型爆炸螺栓瞬间弹开,露出了隐藏在下方的、真正的“眼睛”——一台先进的、拥有极强抗干扰能力的单脉冲频率捷变主动雷达导引头。

【指令:主动雷达开机。】

在万分之一秒内,导引头的固态发射机,将强大的电磁能量,汇聚成一道极其狭窄的波束,如同一柄无形的探照灯,以预设的扇面角度,向着前方那片看似空无一物的海域,猛地扫去!

一秒。

两秒。

在雷达波束第三次完成扫描时,回波信号来了。

在机载计算机的处理器中,这些回波信号被迅速解码、过滤、放大,最终在虚拟的“视网膜”上,呈现出了三个清晰的、由无数个数据点构成的光斑。

三个目标。

这与发射前装订的情报完全吻合——一个由一艘驱逐舰和两艘护卫舰组成的编队。

但,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村雨”号?

如果是老式的反舰导弹,此时可能会随机选择一个目标,或者选择雷达反射信号最强的那个。

但对于“鹰击-8”而言,它的“大脑”里,还预装了一套由姜晨亲自编写的、超越了这个时代的“目标威胁等级评估”算法。

【算法启动:目标识别与威胁评估。】

计算机开始对三个光斑进行多维度分析。

首先,是雷达反射截面积(RCS)。

中间那个光斑,明显比两侧的两个要大上百分之三十左右。它的轮廓更长,结构更复杂。

【初步判断:目标B,为大型驱逐舰。目标A、C,为护卫舰。】

但这还不够。

导弹01号和02号的导引头,在主动发射雷达波的同时,其内部的被动接收天线,也在贪婪地“聆听”着这片空域中所有的电磁信号。

很快,它们就捕捉到了一个极其强烈的、带有明显特征的雷达辐射源。那个辐射源的信号特征,与情报库里,脚盆鸡“村雨”号装备的OPS-24三坐标对空搜索雷达的特征,完美匹配!

而这个辐射源,正来自于中间那个最大的光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