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祝融之心在跳动(1/2)
凤凰军工厂,“磐石计划”核心实验室。
时间已经进入了深秋,距离年底的华北军演,只剩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整个实验室,都笼罩在一种近乎于凝固的、高压的紧张气氛之中。
这里是“祝融之心”与“女娲之脑”两大核心项目进行最后联动的战场,也是决定整个“磐石计划”成败的终极考场。
实验室中央,一座由厚重花岗岩基座和精密光学导轨构成的巨大测试平台上,两个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神之造物”,正等待着它们生命中的第一次“对话”。
左边,是“祝融之心”项目组的杰作——第一块完整的、由4096个独立的微型镜片组成的MEMS(微机电系统)变形镜阵列。它被稳稳地固定在一个可以进行多轴微调的支架上,那片只有方寸大小的镜面,在无尘室柔和的灯光下,反射着深邃而神秘的光芒。每一个微型镜片的背后,都连接着一个由PMN-PT材料制成的、比头发丝还细的微型驱动器。
右边,则是“女娲之脑”项目组的骄傲——第一块搭载了“争气芯”工程样片的信号处理与控制电路板。这块看起来平平无奇的绿色电路板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各种电子元器件,而位于其核心的,就是那颗由EDA软件设计、承载着整个龙国芯片产业希望的“争气芯”。
现在,工程师们要做的,就是用数千根比蜘蛛丝还要纤细的特种导线,将这两个“心脏”与“大脑”完美地连接起来,让它们能够进行纳秒级的、近乎无延迟的信息交互。
林浩所长坐在轮椅上,亲自在现场指挥着“祝融之心”这边的安装工作。
他的脸色有些苍白,但眼神却异常明亮。他像一个最严苛的监工,对每一个焊接点的牢固度、每一根导线的走向,都提出了近乎于变态的要求。他知道,任何一个最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
而在平台的另一端,王老则戴着老花镜,亲自检查着“女娲之脑”控制电路板上的每一处接口。他时而拿起万用表测量电压,时而与身边的年轻工程师低声讨论着软件的调试参数。自从有了EDA软件,他的团队爆发出惊人的效率,在短短两个月内就完成了芯片的设计和初步流片。
现在,这颗“争气芯”的工程样片,将第一次接受实战的检验。
整个实验室鸦雀无声,只能听到设备散热风扇发出的轻微嗡鸣,以及工程师们压抑的、紧张的呼吸声。所有参与项目的人员,都穿着厚重的防尘服,像一群即将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围绕在测试平台周围,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专注和期待。
姜晨站在主控台前,平静地看着这一切。他没有干涉林浩和王老的指挥,因为他知道,这两位老人,以及他们带领的团队,已经将自己全部的生命和热情,都倾注到了这个项目之中。
他们比任何人都更渴望成功。
经过了长达十几个小时不眠不休的工作,当最后一根导线被连接上,当所有的软件参数都调试完毕后,林浩和王老对视了一眼,然后同时向着主控台前的姜晨,郑重地点了点头。
“姜总师,‘祝融之心’准备就绪。”
“姜总师,‘女娲之脑’准备就绪。”
两位的声音,都因为长时间的专注和紧张,而显得有些沙哑。
姜晨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在场所有期待的脸庞。
他知道,见证奇迹的时刻,即将来临。
“所有人员,撤离至安全观察区。”他下达了指令,“联动测试,现在开始!”
随着姜晨的指令,所有非核心人员都迅速撤离到了由防爆玻璃隔开的观察室内。巨大的实验室里,只剩下那座孤零零的、充满了未来科技感的测试平台。
姜晨站在主控台前,他的身后,是同样屏住呼吸的林浩和王老。
“启动激光发射器。”姜晨按下了第一个按钮。
测试平台的一端,一台大功率的深紫外激光器被激活,发出一阵低沉的嗡鸣。一束肉眼不可见的、能量稳定的激光束,从发射口射出。
“加载畸变模块。”
激光束在射向“祝融之心”之前,首先穿过了一组由特殊晶体构成的“畸变模块”。这组模块的作用,是模拟真实光刻机中,由于镜头组热效应、重力形变等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光线波前像差。
在主控台的显示屏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那束原本笔直的激光,在穿过畸变模块后,其波形变得扭曲、弥散,像一幅被拙劣画匠画坏了的抽象画。
“这就是我们要挑战的敌人。”林浩看着屏幕上那扭曲的光斑,喃喃自语。
他的思绪,不由得回到了几个月前。那时,他们从欧洲带回了那块被刻意制造出瑕疵的“耻辱之镜”。当时,面对镜片内部那些微小的、足以让光线发生致命畸变的应力点和杂质,他们束手无策。因为传统的镜片制造工艺,是一种“被动”的工艺。它的目标,是追求一块绝对完美的、物理性质完全均匀的玻璃。一旦玻璃本身存在无法消除的瑕疵,那么无论后续的研磨和抛光技术多么高超,最终的成像质量都将受到不可逆转的影响。
他们就像一个试图在一张已经有了污渍的白纸上作画的画家,无论画技多么精湛,那块污渍将永远存在,成为整幅画作无法抹去的瑕疵。
但现在,一切都不同了。
姜晨提出的“主动光学补偿系统”,其核心思想,是一种颠覆性的“主动”哲学。它不再追求镜片本身的“绝对完美”,而是承认并接受“不完美”的存在。
它的逻辑不再是“如何制造一块完美的镜子”,而是“如何让一块不完美的镜子,表现出完美的效果”。
它就像一个拥有了“神之手”的顶级修复师。他不再试图擦掉白纸上的污渍,而是用一支更神奇的画笔,根据污渍的形状和颜色,巧妙地在其周围进行修饰和补偿,最终将那块污渍,变成了一只蝴蝶,一朵梅花,让它从一个瑕疵,变成了整个画作点睛之笔的一部分。
眼前这束畸变的光,就是那张有了“污渍”的画纸。
而“祝融之心”要做的,就是成为那支神奇的画笔,实时地、动态地、精准地,去修正这束光在传播路径上遇到的所有“不完美”。
这是一种从哲学层面上的降维打击。
它绕开了在材料学和传统工艺上与西方长达数十年的巨大差距,直接从另一个维度,去解决同一个问题。
林浩的眼中,兴奋而又期待着。
如果这次测试能够成功,那将不仅仅是一次技术上的突破,更是一次思想上的伟大胜利。
它将向世界证明,龙国的科学家们,不仅能追赶,更能开创属于自己的、全新的道路。
“启动‘女娲之脑’波前探测与运算系统。”姜晨按下了第二个按钮。
安装在光路末端的一台高精度波前传感器,立刻捕捉到了这束畸变激光的所有数据,并将其以每秒数千次的频率,实时传输给“女娲之脑”的控制核心——“争气芯”。
主控电脑的屏幕上,代表着“争气芯”运算状态的数据流,开始以一种瀑布般的速度疯狂滚动。100MIPS的强大算力,在这一刻被发挥到了极致。它在瞬间就完成了对畸变波形的分析,并反向计算出了一个用于补偿的、包含4096个独立变量的复杂数学模型。
紧接着,这些补偿数据,被转化成4096个独立的电压信号,通过那数千根纤细的导线,以纳秒级的速度,发送给了“祝融之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