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弹射器的革命(2/2)
没有寒暄,没有客套。在与研究所的专家们一一握手后,姜晨直接开门见山。
“各位前辈,各位老师,我知道,大家最近都在为‘电容弹射’的事情发愁。”姜晨的目光,扫过在场每一张写满了困惑和期待的脸,“我之前提交的那份概念草图,确实过于简略了。它只是一个思想的火花,而不是一份工程的蓝图。今天,我就是来将这个‘火花’,变成我们可以理解、可以触摸的‘火焰’。”
就在所有人感到困惑不解时,姜晨从秘书手中,接过了一份厚得像一本牛津词典的、用蓝色硬壳封面装订起来的文件,轻轻地,放在了会议桌的中央。
文件的封面上,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一行用宋体打印的、冰冷而又充满了学术气息的标题:
《关于直线同步电机在航空母舰弹射与拦阻系统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直线同步电机?”一位负责电机工程的老专家,下意识地念出了这个词,眉头紧锁,“这不是我们正在预研的、用于磁悬浮列车的技术吗?跟航母弹射……有什么关系?”
“关系很大。”姜晨微笑着,做了一个“请”的手势,“这是我利用业余时间,对‘电容弹射’这个概念,做的一点理论性的深化。里面的一些想法,可能不太成熟,想请各位前辈,帮忙斧正。”
在场的所有人,都用一种近乎于“抢”的姿态,传阅起了这份长达数百页的“理论研究报告”。
会议室里,只剩下纸张翻动的“沙沙”声。
起初,专家们的脸上,还带着审视和疑惑。他们试图从这份报告中,找到与那份“天书”草图的联系。
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他们脸上的表情,开始以一种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着剧烈的变化。
疑惑,变成了震惊。
震惊,变成了骇然。
骇然,最终,变成了一种如同看到了神迹般的、近乎于呆滞的狂喜!
“我的上帝……原来是这样!原来是这样!”那位之前还在质疑能量守恒的电工老教授,看着报告中关于“高储能密度、脉冲式超级电容阵列”的设计方案和充放电曲线,他的手,不受控制地剧烈颤抖。
“他没有违背物理定律!他是用一种我们从未想象过的方式,‘欺骗’了时间!用长时间的‘涓流’充电,去换取毫秒级的‘洪峰’放电!这个储能密度的计算……这个材料配比……天啊,这简直是神来之笔!”
“不是‘吸’出去!是‘推’出去!”那位电机专家,也指着报告中关于“直线同步电机”的部分,声音尖利,“轨道本身不产生推力!推力,来自于飞机下方一个可拆卸的、带有永磁体的‘滑块’!轨道定子产生的行波磁场,推动着这个滑块高速前进,就像……就像海浪推动着冲浪板!这……这个构想,完美地解决了电磁屏蔽和飞机不导磁的根本性难题!”
这份报告,写得实在是太“体贴”,太“详尽”了!
它从最基础的麦克斯韦方程组推导开始,一步步地,为他们解开了“电容弹射”这个谜题。
它清晰地揭示了,这套系统的本质,是一种以“超级电容储能”为核心,以“直线同步电机”为执行机构的、全新的电磁弹射方案!
它详细地阐述了如何将长达百米的直线电机定子,以模块化的方式,完美地嵌入航母的飞行甲板之下。
它给出了一整套关于“脉冲储能与功率调节单元”的设计方案——其核心,正是由无数个超级电容组成的、巨大的储能阵列。
它甚至还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基于“模糊PID算法”的、闭环反馈式的能量控制模型。系统可以根据舰载机的不同重量,精确地、毫秒级地,调整输出功率,实现“可控、平滑”的加速,极大地降低了对飞机结构和飞行员身体的冲击。
这哪里是什么“理论研究报告”?
这分明就是一本从未来穿越而来的、可以直接指导工程实践的、无懈可击的“技术圣经”!
它不仅指明了前进的道路,甚至连路上的每一块石头,每一个坑洼,都为他们标注得清清楚楚!
那位之前还在建议退回蒸汽弹射预研的老院士,此刻正戴着老花镜,双手捧着那份报告,一页一页地,看得如痴如醉。他的眼中,浑浊的泪水,不受控制地涌了出来,滴落在纸页上,洇开了一片小小的水渍。
他猛地站起身,用一种如同朝圣般的、颤抖的声音,对着会议室里所有被震撼到失语的同僚们,大声说道:
“同志们!我们……我们都错了!”
“我们一直以为,姜晨同志给了我们一个无法解答的谜题。我们甚至怀疑过,这条路是否走得通!”
“但今天,我才明白,我们不是看不懂,是我们的想象力,太贫瘠了!我们就像一群只见过马车的古人,却试图去理解喷气式发动机的原理!”
老院士高高地举起手中的报告,声音哽咽。
“姜晨同志,他没有让我们去走那条充满了油污、高温、高压的‘蒸汽之路’。他直接,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通往未来的、由电力和智慧驱动的阳关大道!”
“蒸汽弹射的时代,是真的……过去了!”
京城,海军大院,刘老的办公室。
气氛,如同即将喷发的火山。
刘老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他那张总是挂着威严的脸上,此刻却洋溢着一种无法抑制的、近乎于狂喜的激动。他的脚步,因为兴奋而显得有些踉跄,仿佛随时都会跳起来。
在他的对面,坐着刚刚从研究所连夜赶回来的、海军装备研究所的所长和那位德高望重的老院士。他们的脸上,同样带着一种尚未从巨大震撼中平复下来的、潮红色的光晕。
“老刘!你听到了吗?你听到了吗?!”研究所所长激动地挥舞着手臂,语无伦次地说道,“不是蒸汽!是电容!是电!用电!我们看懂了!我们终于看懂姜晨总师的构想了!”
老院士则稍微冷静一些,他将那份已经被他翻看得起了毛边的报告复印件,郑重地放在刘首长的桌上,用一种如同宣布历史判决般的、庄严的语气说道:“刘老,我以我一生的学术声誉担保,姜晨同志的这份报告,是真实可行的。它的理论体系,完美无瑕。它所指明的技术路线,领先了目前鹰酱海军的蒸汽弹射,至少一代,甚至一代半!”
“这意味着什么?”刘首长停下脚步,他的呼吸变得急促,双眼死死地盯着老院士。
“这意味着,”老院士深吸一口气,一字一顿地说道,“如果我们能够将这项技术实现,我们的‘昆仑’号,将可以彻底跳过蒸汽弹射这个充满了油污、高温、高压和无数机械故障的‘中年时代’,直接一步,迈入高效、清洁、数字化、智能化的‘青年时代’!”
“我们的航母,在起降系统这个最核心的技术上,将不再是追赶者,而是引领者!是在起步阶段,就站到了与鹰酱海军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理念上,已经实现超越的、全新的高度!”
“一步到位!真正的一步到位!”
刘老的脑海中,“轰”的一声,炸开了!
他想起了姜晨在“龙腾级”设计会上,提出的那个“一步到位”的理念。当时,他以为那已经是这个年轻人想象力的极限。
他万万没有想到,在航母这个更庞大、更复杂的工程上,姜晨竟然,还要“一步到位”!
而且,是如此彻底、如此疯狂、如此不讲道理的“一步到位”!
他一把抓起桌上的电话,用一种近乎于咆哮的语气,对着话务员吼道:“给我接凤凰军工厂!马上!我要找姜晨!让他待在办公室,哪里都不许去!”
两天后,当姜晨的身影,出现在办公室门口时,刘老一个箭步冲了上去,双手重重地按在他的肩膀上,用力地摇晃着。
“好小子!好小子!你……你又给我搞出这么大的动静!”他激动得说不出完整的话,那双浑浊的老眼中,泪光闪烁,“电容弹射……你告诉我,这不是在做梦!我们真的……真的能做到吗?!”
“能。”
姜晨的回答,只有一个字。
但这个字,却比任何长篇大论,都更有力量。
“好!好!好!”刘老连说了三个“好”字,他松开姜晨,猛地一拍桌子,那股属于决胜千里的统帅气魄,再次回到了他的身上。
“我不管要花多少钱!我不管要投入多少人!这个电容弹射,我们干了!”
他转过身,对着研究所所长和老院士,下达了命令。
“我命令,立刻在‘一号工程’总指挥部之下,成立‘电容起降系统’专项攻关项目!集中全所、不,是全国最顶尖的电力电子、自动控制和电机工程专家,全力攻关!”
他再次看向姜晨,眼神中充满了绝对的信任和托付。
“这个项目,由姜晨同志,亲自挂帅,担任总设计师!所有人员、预算、设备,一路绿灯,无条件支持!”
他顿了顿,仿佛在为这个即将诞生的、革命性的项目,寻找一个足够响亮的名字。
最终,他的目光,落在了窗外那电闪雷鸣的、风雨欲来的天空上。
“这个项目,就代号为——‘雷神之鞭’!”
“我要让这根来自东方的、由雷电驱动的神鞭,在我们的‘昆仑’号甲板上,将我们的战鹰,一架又一架地,抽向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