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那年搞军工,我的无人机卖爆了 > 第377章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

第377章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1/2)

目录

当龙国那台庞大的工业机器,正围绕着“昆仑”这个宏伟目标而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时,在蓝星的北端,那片覆盖了世界六分之一陆地的红色帝国,一场无声的、足以改变格局的冰川崩解,已经悄然开始。

自从1985年3月,克里姆林宫迎来了它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一位主人。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这位额头上带着独特胎记、脸上总是挂着温和笑容的新任领袖,他的到来像一阵清新的、却又夹杂着未知寒意的春风,吹遍了整个联邦。

他带来了两个全新的、令整个国家都感到陌生而又兴奋的词汇——“Gsost”(公开性)和“Perestroika”(改革)。

“公开性”,意味着禁锢了数十年的思想闸门,被猛地推开。曾经被视为金科玉律的理论,开始被允许质疑;曾经被掩盖的历史尘埃,开始被允许拂拭。莫斯科的街头巷尾,从知识分子的沙龙到普通民众的厨房,人们开始前所未有地、热烈地、甚至有些肆无忌惮地,讨论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报纸的言论,变得日益大胆;电视上的辩论,变得空前激烈。一种思想上的、近乎于狂欢的解放感,与一种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深深的迷茫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属于那个时代的、矛盾而又危险的社会氛围。

而“改革”,则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毫不留情地,切向了帝国那早已僵化、臃肿的经济肌体。尤其是那个占据了国家财政半壁江山、如同贪婪巨兽般的军工复合体。

“我们的人均住房面积,还不如欧罗巴最贫穷的国家!我们的商店货架上,除了伏特加,常年空空如也!而我们的国防预算,却足以将整个地球毁灭一百次!”

“我们需要的是黄油,不是大炮!是香肠,不是坦克!”

“为什么我们要和鹰酱进行这场永无止境的、耗尽了国家最后一滴血的军备竞赛?我们的人民,需要的是和平与面包!”

在“公开性”的浪潮下,这些曾经只敢在私下里抱怨的声音,如今被放大了一千倍、一万倍,通过报纸和电视,响彻了整个联邦。

曾经被视为国家骄傲的将帅们,如今在电视辩论中,被年轻的经济学家们质问得哑口无言。曾经被誉为“国家脊梁”的各大军工厂厂长们,如今却要面对财政部官员们那张冷酷的、写满了“削减预算”的脸。

大规模裁军的呼声,甚嚣尘上。

那些耗资巨大的、象征着帝国荣耀的“超级项目”,比如航天飞机计划、太空激光武器计划,以及……海军那吞金无度的航母建造计划,都成为了被舆论和改革派官员们集火攻击的靶子。

“……在黑海沿岸的尼古拉耶夫地区,我们监控到,当地的黑海造船厂,因为莫斯科财政拨款的持续拖延,已经连续四个月未能足额发放工人工资。工人的不满情绪,正被一些别有用心的、打着‘乌克兰民族独立’旗号的激进分子所利用。他们煽动说,‘是莫斯科的俄罗斯人,抢走了乌克兰工人的面包,去建造那些毫无用处的、漂在海上的铁棺材’……”

“……第五总局建议,必须立刻对这些激进组织的核心成员,采取果断措施。同时,建议中央财政,优先保障尼古拉耶夫造船厂等战略性企业的工资发放,以稳定人心……”

迪米特里放下报告,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

作为一名在红旗下长大、将“牢不可破的联盟”视为毕生信仰的军人,他本能地对这些“分裂主义”的苗头,感到了深深的厌恶和警惕。

但作为一名代号为“同志”的、身负特殊使命的卧底,他那受过最严酷训练的大脑,却以一种绝对冷静的、非人的理智,从这些混乱的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了他真正需要的东西。

乌克兰……尼古拉耶夫……黑海造船厂……拖欠工资……民族主义……

这些词汇,像一个个独立的化学元素,在他的脑海中,迅速地发生着反应,最终,指向了一个清晰无比的目标——那艘正静静地停泊在船台上的、巨大的、未完成的钢铁造物。

“瓦良格”号。

在接下来的几周里,迪米特里利用自己提升后的权限,开始有意识地、不动声色地,搜集所有与海军大型项目相关的情报。

他很快就发现,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正在克里姆林宫的最高决策层内部,激烈地进行着。

一方,是以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元帅为代表的、思想还停留在“大舰队”时代的军方强硬派。他们声嘶力竭地疾呼,海军是联邦与鹰酱进行全球争霸的唯一利剑,削减海军预算,无异于自断臂膀。

他们认为,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完成“库兹涅佐夫”号和“瓦良格”号这两艘重型载机巡洋舰的建造,以维持对鹰酱海军的战略平衡。

而另一方,则是以戈尔巴乔夫身边的经济顾问和改革派官员为首的“新思维”派。他们挥舞着触目惊心的财政赤字报告,尖锐地指出,正是这些吞金巨兽,拖垮了整个国家的经济。

他们认为,在“新思维”的指导下,联邦应该主动缓和与西方的关系,通过裁军来换取和平,将宝贵的资金,投入到改善民生的领域。

在一份他接触到的、关于政治局扩大会议的绝密纪要中,迪米特里看到了戈尔巴乔夫本人的一段批示,这段话,让他感到一阵彻骨的寒意。

“……一艘航空母舰,并不能为我们的人民,换来一片面包。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我们是否真的需要两艘、甚至更多的、如此昂贵的武器,去进行一场我们根本打不赢的、也没有必要打的战争?……”

迪米特里知道,天平,已经开始倾斜了。

那艘还未建成的“瓦良格”号的命运,已经注定了。

它将从一个“国之重器”,慢慢地,变成一个无人问津的“政治包袱”,最终,沦为一块巨大的、滚烫的、所有人都想尽快甩掉的“山芋”。

他将这些观察和判断,用一种只有他和老刘才懂的、混合了化学分子式和古典乐谱的、独一无二的加密方式,写在了一张薄如蝉翼的特种纸上。

然后,在一个周末的清晨,他像往常一样,带着儿子伊万,去莫斯科河畔的跳蚤市场,淘一些旧书和邮票。在和一个卖旧唱片的摊主,讨价还价地交换了一张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黑胶唱片后,他将那张写满了帝国命运的纸条,夹在了唱片的封套夹层里,不着痕迹地,完成了又一次的传递。

他看着儿子伊万那天真无邪的笑脸,心中那股背叛祖国和信仰的巨大痛苦,再次如毒蛇般噬咬着他的灵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