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那年搞军工,我的无人机卖爆了 > 第385章 历史性的“握手”

第385章 历史性的“握手”(1/2)

目录

沪上,长兴岛造船基地,一号船坞。

这座曾创造了龙国造船业奇迹的巨大船坞,此刻,正陷入一种前所未有的、近乎于凝固的死寂。

数万名造船工人、技术人员、海军官兵,如同一片沉默的红色与蓝色交织的潮水,密密麻麻地站满了船坞四周所有可以立足的角落。他们仰着头,屏住呼吸,心脏的跳动仿佛都与头顶那几台巨型龙门吊的低沉嗡鸣,同步在了一个频率上。

整个世界的声音,似乎都被抽空了。只剩下凛冽的海风,掠过巨大的钢铁构件时,发出的、如同远古巨兽呼吸般的“呜呜”声。

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在半空中。

在那里,一个巨大到超乎想象的、如同将一座钢铁小山从大地上凭空挖起的庞然大物,正在八台“Goliath”级巨型龙门吊的协同作业下,以一种极其缓慢而又无比庄严的姿态,缓缓升起。

它,就是“昆仑”号航空母舰最后一个,也是最关键的一个船体巨段——集成了斜角甲板、着舰区以及两条“雷神之鞭”弹射器轨道的左舷飞行甲板总段!

这个单一的巨段,长度超过一百八十米,最宽处接近四十米,总重量超过了惊人的六千吨!

它静静地悬浮在离地数十米的半空中,遮蔽了阳光,在巨大的船坞底部,投下了一片广阔而又充满了压迫感的阴影。

从地面向上望去,那平整而又广阔的钢制甲板,宛如一片悬浮于空中的、灰色的死亡平原。

甲板之上,两条长达百米的、由特殊合金锻造的弹射器轨道凹槽,在阳光下反射着冰冷而又致命的金属光泽。

而在它的后端,那片以13.5度角向外延伸的斜角甲板区域,清晰地预留出了四道拦阻索的安装基座,仿佛在无声地宣告着,这里,将是未来“海龙”战鹰们与死神共舞的终极舞台。

这是一个奇迹。一个将数十万个独立的零部件,在地面上预先拼装、焊接、调试成一个完整模块的、登峰造极的工业奇迹!

指挥塔上,潘广年总师那双布满了老茧的手,死死地抓着冰冷的金属栏杆。他感觉自己的呼吸,都变得无比艰难。

他这辈子,设计过、监造过的船只,没有一百艘,也有八十艘。但没有任何一次,能像今天这样,让他感到如此的紧张,如此的敬畏。

他知道,这虽然算不上是一次完整地吊装,因为联邦人已经帮他们完成了其中的很大一部分。

这这却是龙国造船工业,乃至整个国家工业体系,有史以来,面临的最复杂、最精密、也最不容有失的一次终极大考!

六千吨的重量,分布在一个长度近两百米的不规则结构上,其重心和应力分布,复杂到了极点。八台龙门吊,数千根钢缆,必须像一个人的八根手指一样,做到绝对的、毫秒级的协同与平衡。任何一台吊车的速度出现千分之一的偏差,任何一根钢缆的受力超过预设的阈值,都可能导致整个巨段在空中发生灾难性的扭曲、变形,甚至……断裂!

那后果,将不仅仅是数亿资金的损失,更是对整个“一号工程”所有参与者信心的、一次毁灭性的打击!

“各单位注意,目标已抵达预定高度。”对讲机里,传来总调度员有些变调的声音,“开始横向移动,速度……每分钟五米!”

“收到!”“收到!”

八台如同钢铁巨人般的龙门吊,在计算机的精确控制下,开始了同步的、蚂蚁爬行般的横向移动。那巨大的钢铁之山,在空中,以一种肉眼几乎难以察觉的速度,向着下方那早已等待了许久的、巨大的主船体,缓缓靠近。

船坞底部,“昆仑”号那已经基本成型的主船体,如同一头蛰伏的、被斩去了左翼的巨龙,静静地卧在那里。

它那平直的、贯通式的主飞行甲板,那高高耸立的、集成了“神盾”系统的巨大舰岛,已经初具威严。

然而,从舰体中段开始,整个左舷飞行甲板都付之阙如,形成了一个从空中俯瞰如同巨大L型的、触目惊心的缺口。

这个缺口,就像一道狰狞的伤疤,将巨舰的“五脏六腑”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

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下方机库甲板那纵横交错的加强筋和结构梁,可以看到密如蛛网、等待着连接的电缆束和管道接口。数以千计的预留对接点,如同无数个微小的、嗷嗷待哺的接口,期盼着最后一块拼图的到来。

这道“伤疤”不仅导致了结构上的不完整,更是功能上的缺失——它带走了本该在此的斜角甲板着舰区、带走了两座飞机升降机的位置,更带走了那两条作为航母战力核心的“雷神之鞭”弹射器轨道。

它的存在,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所有人:这头巨兽,空有庞大的身躯和锐利的眼睛,却还没有长出它最锋利的、用以降落和弹射战鹰的左翼。

而现在,它那失落的左翼,即将归来。

姜晨站在潘老的身旁,在他的视野中,无数道绿色的数据流,正从安装在巨段和主船体上数千个激光传感器中,实时地回传。

【巨段姿态:水平。】

【横向偏移:0.3毫米。】

【扭曲应力:7.8%(安全阈值内)。】

【风速影响修正:已启动。】

他的大脑,在这一刻,就是整个吊装工程的中央处理器。

任何一丝微小的偏差,都无法逃过他的计算。

正是这份来自未来的、降维打击般的精确计算能力,才给了潘老和所有工程师们,挑战这个“不可能任务”的底气。

“潘老,”姜晨的声音,如同定海神针,“一切正常。准备进入最后的对接程序。”

潘老深吸一口气,重重地点了点头。他拿起对讲机,用尽全身力气,发出了那道等待了一生的指令:“开始……合拢!”

船台上,仿佛进入了一个时间的真空。

“合拢”二字,如同拥有魔力,让整个世界,都放慢了脚步。

巨大的飞行甲板总段,在八台龙门吊的牵引下,已经抵达了主船体缺口的的正上方。它像一片巨大的、灰色的云,笼罩着下方的一切。

最后的对接,开始了。

这不再是“米”级别的移动,而是“毫米”级别的精雕细琢。

“一号吊机,下降速度每分钟十厘米。”“三号、四号吊机,向南平移五厘米,修正风偏。”“所有伺服电机,进入微调模式!”

在姜晨那冷静而又精准的指令下,潘老亲自担任着现场的总指挥。

他那沙哑的、充满了力量的声音,通过扩音喇叭,传遍了船坞的每一个角落。

下方,数千名最顶尖的工程师和技术员,正仰着头,手中拿着各种精密的激光经纬仪和水平仪,对接着从计算机终端传来的实时数据,进行着最后的、人工的复核。

“报告!艏部对接点,垂直误差1.2毫米!”

“报告!中部主承力梁,水平误差0.8毫米!”

“报告!艉部斜角甲板连接处,完美对齐!”

一个个令人振奋的数据,不断地从下方传来。

那重达六千吨的钢铁巨段,在无数人的操控和注视下,如同一根最轻柔的羽毛,被小心翼翼地、温柔地,放向那个等待了它许久的缺口。

最后的十厘米……

五厘米……

一厘米……

“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