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鲁班挥斧(1/2)
“姜……姜总师……”周教授艰难地抬起头,“这……这些……真的是您……您一个人……弄出来的?”
“嗯,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模拟和……一些现有的理论基础。”姜晨脸不红心不跳地“谦虚”道,同时心里暗爽,系统出品,果然牛逼。
会议室里再次陷入沉默。
但这一次,沉默中不再是迷茫和绝望,而是一种被巨大“馅饼”砸中后,有点晕乎乎的狂喜和……一丝丝的“作弊”心虚。
有了这份近乎于“标准答案”的“参考实现”,虽然不能说照抄就能用,因为他们还需要大量的消化、理解、移植、测试、以及针对国产硬件的适配工作,但无疑将“红星”数控系统的研发周期,从原本预计的“三五年起步”,直接缩短到了“一两年可见成果”!
如果极限一点,甚至可以将时间控制在一年以内!
因为那些最核心、最艰难的算法和架构难关,已经被姜晨用一种“作弊”的方式,直接荡平了!
剩下的,就是大量的、虽然繁琐但方向明确的工程实现工作!
“咳咳,”周教授最先回过神来,他激动地涨红了脸,用力一挥手,“还愣着干什么?!这简直是……是天降甘霖!是咱们数控事业的‘定海神针’!所有人,立刻!马上!把这些资料吃透!消化掉!变成咱们自己的东西!姜总师已经把饭喂到咱们嘴边了,要是再吃不下去,咱们就都该回家抱孩子去!”
“是!”
“明白!”
所有专家都像打了鸡血一样,眼中重新燃起了熊熊的斗志!
虽然被姜晨的“神级操作”震得不轻,甚至感觉有点胜之不武,但能亲手把代表世界顶尖水平的数控系统搞出来,这种诱惑是任何一个技术人员都无法抗拒的!
方向既明,粮草已备,“红星”团队这支集结了全国精英的“方面军”,终于可以放下所有的疑虑和包袱,朝着那个清晰可见的目标,发起全速冲锋了!
这场硬仗,在姜晨这位“开挂”总师的带领下,正式进入了快车道!
就这样,在无数个不眠之夜,在无数次失败、争吵、妥协与重来的痛苦循环中,“红星”团队如同在黑暗的隧道中掘进的工兵,凭藉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和对国家使命的强烈担当,顽强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着。
姜晨虽然因为要统筹全局,关注“昆仑”号、“海龙”以及其他更多的新项目,没有直接参与日常的编码和设计工作,但他始终是“红星”项目的“定海神针”。
他会定期听取团队的进度汇报,利用自己对系统知识的深刻理解和超越时代的战略视野,在几个关键的技术路线选择,比如实时内核的选型、总线标准的确定、核心算法的瓶颈突破、或者团队遇到实在难以解决的“卡壳”问题时,比如某个关键芯片的替代方案、某个仿真结果与理论严重偏离的原因分析,给予“恰到好处”的点拨和启发。
他的每一次指导,都如同灯塔的光芒,指引着团队少走弯路,纠正可能出现的偏差,确保整个项目始终保持在正确的、高效的航向上。
时间的脚步,如同黄河入海,奔腾不息,悄然迈入了1989年。
经过将近一年的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战,“红星”数控系统的核心软件平台——包括自主研发的实时操作系统内核、基于先进算法的运动控制器、PLC解释器以及初步的人机交互界面——终于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开发、集成和内部封闭测试。
硬件平台也取得了突破,基于国产RISC处理器的原型控制板卡已经成功运行。
在凤凰军工厂的一个新建成的、屏蔽效果更好的电磁兼容实验室内,一台经过特殊改造、用高精度激光干涉仪和测功机实时监控、连接了五轴伺服电机和模拟负载的半物理仿真平台上,“红星”系统迎来了它的第一次全面“大考”。
周启明教授亲自坐镇总控制台。
实验室内鸦雀无声,只有仪器散热风扇的低鸣。所有核心团队成员都围在周围,心脏提到了嗓子眼。
操作员在一个还很简陋、只有字符界面,但已经能显示基本信息的人机终端上,小心翼翼地敲入了一段用于测试五轴联动精度和动态性能的、加工一个标准“S试件”(一种能全面检验多轴联动性能的复杂杂空间曲线零件)的G代码程序。
“准备……启动!”
周教授深吸一口气,下达了指令。
屏幕上,刀具路径规划软件(也是国产的早期版本)流畅地生成了复杂的三维运动轨迹。
随着“启动”按钮被按下,五台国产伺服电机瞬间响应,发出比之前测试时更加平稳、更加轻快的嗡鸣声,精确地、协同地、高速地运转起来!带动着安装在平台末端的模拟刀头(一个高精度探针),在空中划出了一道道极其复杂而又异常平滑的空间曲线!
那轨迹的流畅度、速度的稳定性、以及转角处的精确过渡,远远超过了他们之前见过的任何国产系统,甚至让一些见过进口设备的工程师也暗暗心惊!
“插补精度实时监测……各轴最大跟随误差小于0.003毫米!”
“五轴联动平稳性分析……高速转弯处速度波动小于百分之一点五!”
“系统实时响应测试……任务调度最长延迟低于8微秒!”负责数据监测的工程师,看着示波器和高速採集仪屏幕上一条条近乎完美的、稳定平滑的曲线,几乎是吼着报出了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数据!
“成功了!!五轴联动核心算法与伺服控制验证通过!!性能指标……达标!!!”
短暂的、令人窒息的寂静之后,整个实验室爆发出压抑已久的、如同火山喷发般的雷鸣欢呼!
周教授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这位为了国家数控事业奋斗了一生的老人,猛地从椅子上站起,紧紧抓住身旁姜晨的手,浑浊的老眼中泪水夺眶而出,哽咽着说不出话来,只是用力地、反覆地摇晃着姜晨的手臂。
虽然这还只是一个实验室内的软件平台和初步的硬件验证,距离真正装载到大型五轴联动机床上,去挑战坚硬的钛合金或高温合金,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大量的可靠性测试、环境适应性验证、以及针对不同机床结构和加工工艺的深度适配性开发工作需要完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