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官海浮沉:我的三十年仕途笔记 > 第3章 录取通知书

第3章 录取通知书(2/2)

目录

“以后就是国家干部了,吃商品粮了!”

“怀远哥,以后可就等着享清福喽!”

七嘴八舌的议论,让一向沉静的林致远有些手足无措。他只是憨厚地笑着,一遍遍回答着乡亲们的问题。

人群里,一个阴阳怪气的声音响了起来:“哟,大学生是金贵,可这上学得要不少钱吧?听说北京的馒头都比咱这儿贵哩!老林,你这家底,掏得出来吗?”

说话的是村里的闲汉林老歪,平时就好嚼舌根。这话像一根针,瞬间刺破了喜庆的气氛。

母亲脸上的笑容僵住了,父亲薅草的动作也顿了一顿,眉头锁得更深。

林致远心里也是咯噔一下。狂喜过后,现实的冰冷悄然漫上心头。学费、路费、生活费……这些他之前不敢细想的问题,此刻无比清晰地摆在面前。家里的情况他清楚,为了供他读到高中,已经是砸锅卖铁,负债累累了。燕华大学……那花费……

就在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放你娘的狗屁!林老歪,不会说话就闭上你的臭嘴!”

人群分开,林家洼村的支书,一位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老人,拄着拐棍走了过来。老支书姓杨,是看着林致远长大的。

杨支书走到林致远面前,拿过那张通知书,戴上老花镜,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好!好小子!给咱们林家洼,给咱们整个公社都长脸了!”

他转过身,对着众乡亲,用拐棍顿了顿地,声音沉稳有力:“钱的事,不用致远他们家操心!咱们村,咱们公社,出了第一个燕华大学的大学生,这是天大的喜事!也是咱们所有人的光荣!我已经跟公社汇报了,公社领导说了,要奖励!学费、路费,公社和大队一起想办法解决!剩下的,咱们乡亲们一人帮一把,还凑不齐吗?我带头,出二十!”

老支书一番话,掷地有声。刚才被林老歪搅和起来的那点阴霾,瞬间被驱散。

“我出五块!”

“我家出十斤粮票!”

“我帮着做床新被子!”

“我……”

乡亲们纷纷响应,热情瞬间被点燃。在这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这种朴素的、发自内心的集体荣誉感和乡亲情谊,显得尤为珍贵。

林致远看着这一幕,鼻子再次发酸。他深深地向老支书,向所有乡亲,鞠了一躬。

晚上,家里的气氛空前热烈。母亲破天荒地炒了盘鸡蛋,还把珍藏许久、准备过年待客的一块腊肉切了半截下来。昏黄的煤油灯下,一家人围坐在小方桌旁。

父亲抿了一口廉价的散装白酒,脸上泛着红光,话也比平时多了些:“到了学校,好好念书,别惦记家里。”

母亲不停地给儿子夹菜,眼里又是笑又是泪:“在外面,照顾好自己,别舍不得吃……”

妹妹林小丫捧着那个空了的信封,翻来覆去地看,眼睛里全是憧憬:“哥,北京是不是很大?楼是不是很高?你以后当了官,能不能也带我去看看?”

林致远一一应着,心里被一种饱胀的、复杂的情绪填满。有对未来的憧憬,有跃出龙门的喜悦,有对家人的不舍,更有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他承载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命运,还有这个家,甚至这片土地的希望。

夜深人静,家人都睡下了。林致远躺在吱呀作响的木板床上,毫无睡意。窗外的月光透过破旧的窗棂洒进来,在地上留下斑驳的光影。

他再次拿出那张录取通知书,就着微弱的月光看着。纸张发出轻微的摩擦声。

“燕—华—大—学。”他无声地念着这四个字。

他想起了赵瑞龙在火车上塞给他的那瓶北冰洋,想起了陈默说的“思想的汪洋”和“自己的灯塔”,想起了老支书和乡亲们殷切的目光,想起了父母日渐佝偻的背影……

前路漫漫,如同窗外无边的夜色,深邃未知。但这张薄薄的纸,像一颗火种,在他心中点燃了熊熊烈焰,也像一张路线图,指引着他通往一个名为“沧溟”的广阔世界。

他知道,从林家洼到北京,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跨越,更是命运的一场豪赌。而他,已经拿到了赌桌上最重要的筹码。

他把通知书小心翼翼地贴在胸口,闭上眼睛,耳边似乎已经听到了远方传来的、火车汽笛的长鸣。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