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偶然的赏识(1/2)
政策研究室的日子,像一潭深水,表面平静,底下却藏着看不见的漩涡。我每天依旧早早到办公室,拖地、打水、擦拭那张陪伴了我数月的老式藤编暖水瓶,然后埋首于无穷无尽的文件和报告中。
那份关于数据造假的报告,如同石沉大海,再无声息。周副秘书长那次意味深长的谈话后,一切仿佛又回到了原点。老张看我的眼神恢复了往常的和气,偶尔还会指点我几句公文格式的细微讲究。但我心里清楚,有些东西已经不一样了。那是一种微妙的距离感,仿佛我身上被贴上了一个“不安分”的标签。
这天,研究室接到一个紧急任务——为即将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座谈会准备背景参考资料,重点是梳理沿海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先进经验,并分析其对内陆省份的借鉴意义。时间紧,任务重,张主任召集我们开了个短会,把任务分解下去。
我分到的部分,是整理苏南地区“一镇一品”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这活儿琐碎,需要查阅大量的报刊、内部通讯和零散的调研报告。接下来的几天,我几乎扎进了资料室和档案堆里,像个考古学家一样,从故纸堆中挖掘有用的信息。
我并没有满足于简单的摘抄和罗列。在整理过程中,我发现这些材料虽然都强调“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但侧重点各不相同,有些甚至相互矛盾。有的过分强调政府规划的作用,把成功简单归因于领导的“高瞻远瞩”;有的则片面鼓吹“无为而治”,忽视了基层政权在基础设施建设、初期培育上的关键投入。
这让我想起了在清河县调研时看到的场景,那些渴望致富却又缺乏门路的农民,那些在旧体制束缚下艰难转型的社队企业。苏南的经验固然好,但能简单照搬吗?我们省的情况,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现实条件,与苏南相比,差异何在?
一种强烈的冲动促使我动笔。在完成规定的资料梳理后,我利用晚上加班的时间,悄悄写了一篇简短的附记。我没有质疑任何材料的真实性,而是试图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一点粗浅的对比和思考。我着重分析了我们省与苏南在区位交通、工业基础、民间资本活跃度以及基层干部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并提出,学习苏南经验,关键可能不在于复制其“有形”的模式,而在于理解其“无形”的机制——如何激活民间活力,如何让基层干部更有为、更会为。
写完后,我看着那几页略显青涩却凝聚了我真实思考的文字,犹豫了一下。按照规定,我只需要上交整理好的资料汇编即可。这份附记,属于“画蛇添足”。想起上次数据报告的“前科”,我几乎想把它揉成一团扔掉。
但最终,我还是把它夹在了厚厚的资料汇编最后面,用一张便签纸注明:“个人一点不成熟的思考,供领导参考。”我想,最坏的结果,无非是被无视,或者再挨一次不点名的批评。但如果……万一能提供一点点不同的视角呢?
资料汇总后,由张主任统一审核,然后报送办公厅。
两天后的下午,我正对着一份关于节约办公用品的通知稿咬文嚼字,桌上的内线电话突然响了。是张主任打来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同寻常的急促:“小林,你马上到我办公室来一趟。”
我心里咯噔一下,第一反应是那份附记惹祸了。难道我的“不成熟思考”又触碰了什么忌讳?怀着志忑不安的心情,我快步走到张主任办公室。
推门进去,发现张主任正站在办公桌旁,脸上带着一种混合着紧张和些许兴奋的神情。他手里拿着一份材料,我一眼就认出,那正是我们报送上去的经济座谈会参考资料。
“小林,你过来。”张主任把我叫到身边,指着那份材料最后我写附记的地方,“这个,是你写的?”
“是……是我写的一点想法,主任,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我小心翼翼地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