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基层的脸谱(2/2)
他侃侃而谈,一套一套的,全是“积极”、“稳妥”、“大力发展”之类的词,与刚才老农们抱怨的“到手五千”、“没招过工”形成了鲜明对比。
孙厅长静静地听着,不时点点头,看不出信了还是没信。等王支书说完,他才淡淡地问:“我刚才听老乡说,补偿款好像有点出入?青苗费、管理费是怎么回事?”
王支书脸色微微一变,但很快恢复自然:“啊,那个啊……可能是有些乡亲对政策理解有偏差。各项费用都是经过核算、公示的,绝对没有问题!个别群众有点情绪,也是正常的,我们正在耐心做工作。”
“嗯,群众工作要细致。”孙厅长没再深究,话锋一转,“带我们去村里转转吧,看看乡亲们实际的生活情况。”
王支书连忙答应:“好好好,领导请!”
在王支书的陪同下,我们走访了几户村民。看到的家庭,条件确实很一般,甚至可以说是贫困。但每当孙厅长问起征地、补偿、生活来源等问题,村民们在王支书“鼓励”的目光下,回答都变得含糊其辞,要么说“还行”,要么说“政府有安排”,与村口那几个老农的态度截然不同。
我注意到,孙厅长看得很仔细,不仅看房子、看家具,还看米缸、看灶台。在一户老人家,他看到桌上放着吃剩的咸菜和硬馒头,沉默了片刻。
从最后一户出来,孙厅长对王支书说:“好了,不耽误你工作了。我们再去开发区那边看看。”
王支书如释重负,又说了几句“请领导多指导”的客套话,目送我们离开。
车子驶离大河村,孙厅长脸上的那点平和消失了,恢复了之前的冷峻。
“看到了吧?”他忽然开口,像是问我,又像是自问自答,“这就是基层的脸谱。有敢说真话的,但更多的是不敢说、不愿说,或者被教会了怎么说。”
我默默点头,心里五味杂陈。村口老农的抱怨是真实的,王支书的汇报也是“真实”的,只是这两种“真实”指向了完全不同的图景。
“那个王支书,”孙厅长冷哼一声,“是个‘聪明人’,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补偿款的事,肯定有猫腻,但他把话堵死了,说是‘群众理解偏差’,我们没有确凿证据,就不好深究。”
我回想起王支书那熟练而警惕的表情,深以为然。
“所以,下基层调研,不能光听汇报,不能只看安排好的‘样板戏’。”孙厅长总结道,“要会看,会听,会琢磨。要能从老百姓欲言又止的表情里,从他们简陋的生活条件里,读出汇报材料上没有的东西。”
他顿了顿,加重语气:“这些,才是我们制定政策最需要了解的实情。”
车子重新开回到那片空旷的开发区。阳光下,那些闲置的土地和孤零零的厂房,此刻在我眼中,不再仅仅是经济数据,而是与大河村村民那无奈的眼神、那桌上的咸菜硬馒头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我忽然对“开发区过热”这个问题,有了一种更具体、更沉甸甸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土地资源的浪费,更是关系到无数普通人生活和希望的沉重话题。
孙厅长让司机在开发区边缘停下,他下车,再次远眺这片土地,目光深沉。
我知道,这次出差带给我的震撼和思考,远远超出了出发前的想象。基层的脸谱,远比文件上的文字复杂、生动,也沉重得多。而如何穿透这些脸谱,触摸到最真实的脉搏,将是我接下来需要长期学习的课题。
回程的路上,我看着孙厅长清瘦而坚毅的侧影,心里明白,这位“孙大圣”教给我的,远不止如何调研,更是一种审视世界、理解现实的角度和方法。这份收获,比任何形式的表扬都来得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