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清薇的鼓励(1/2)
沈清薇的来信,像一阵和煦的春风,吹散了我心头的迷雾,也像一块坚实的基石,稳住了我在宦海初航中有些摇晃的船身。我将那封信珍藏在贴身的口袋里,每当感到彷徨或气馁时,便会拿出来读一读,那娟秀的字迹和充满力量的话语,总能给我注入新的勇气。
带着这份被理解和支持的温暖,我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关于ppp模式的研究,我不再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开始尝试结合本省几个具体的基础设施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的初步构思。我查阅了大量沿海地区的案例,甚至鼓起勇气,去找了那次接待晚宴上有过一面之缘的发改委刘处长,向他请教一些实际操作中的难点问题。
刘处长对我这个政策研究室的年轻人主动求教有些意外,但或许是因为那晚我给他留下了还算“踏实”的印象,他并没有敷衍,而是很认真地跟我讨论了一些关键环节,比如风险分担机制、政府监管边界等等。这次交流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更加确信,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必须走出去,多听、多看、多问。
对于石岭乡的事情,我也没有放弃。我知道直接改变北山县的处理意见很难,但我换了一种方式。我利用撰写内参和动态信息的机会,将石岭乡事件作为一个典型案例,剖析当前在征地补偿、基层治理、群众权益保障等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和制度性缺陷。我力求用客观冷静的笔触,但字里行间,依然能看出对公平正义的呼唤和对群众利益的关切。
这份内参按照程序报送后,起初似乎也石沉大海。但我没有像第一次那样轻易感到失望。我记着清薇信里的话——“只要你坚持递出你的‘竹竿’,总有一天能触碰到需要它的人。”
这天下午,我正在整理资料,张主任把我叫到办公室。他脸上带着一种难以捉摸的表情。
“小林,你最近送来的几份材料,我都看了。”他慢悠悠地开口,手指轻轻敲着桌面,“关于ppp的思考,有点意思,虽然还比较粗浅,但方向是对的。年轻人,肯钻是好事。”
“谢谢主任肯定,我还需要深入学习。”我谨慎地回答。
“嗯,”他点点头,话锋一转,“还有那份关于基层征地问题的内参,里面提到的石岭乡案例……”
我心里微微一紧,不知道他接下来要说什么。
“……角度选得不错。”张主任看着我,眼神里似乎有一丝赞许,但更多的是深意,“这类问题很敏感,你能注意到,并且敢于把它提出来,说明你是用了心的。不过……”
他顿了顿,加重了语气:“这类问题牵扯面广,处理起来要格外慎重。你的笔头子,以后要用在更稳妥的地方。有些话,点到为止即可,明白吗?”
我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他肯定了我发现问题的敏锐和提出问题的勇气,但也委婉地提醒我要注意分寸和方式,避免引火烧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