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值班日记(2/2)
“刚才是谁的电话?我好像听到你在记录什么事。”周副秘书长随口问道,自己在旁边的椅子上坐了下来。
我把李满仓的情况简单汇报了一下。
他听完,沉默了片刻,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了敲:“嗯,记下来是对的。基层的声音,哪怕再微弱,传到这里都不容易。我们坐在这栋大楼里,有时候就需要听听这些‘不正常’的声音,才能知道所谓的‘一切正常’背后,是不是真的天下太平。”
他顿了顿,看向我:“你觉得,这个问题该怎么处理?”
我思考了一下,说:“按照流程,节后上班第一天,我应该把记录的情况通过办公系统转给省扶贫办,请他们核实处理。”
“流程没错。”周副秘书长点点头,话锋却是一转,“但你想过没有,扶贫办接到转办件,需要下发到市里,市里再转到县里,县里再通知乡镇去核实……这一圈转下来,最快也要三五天。那位老李家的孩子,等得起吗?”
我愣住了。我只想到了按规矩办事,却忽略了办事的效率和群众的急迫性。
“那……您的意思是?”
“值班室的内线电话本,你桌上有吧?”周副秘书长指了指电话机旁边一本蓝色封皮的小册子,“找到榆树沟所在县的县委书记或者县长的直通电话——如果册子上有的话。明天一早,不是等上班,是早上八点整,直接打过去,以省政府总值班室的名义,询问这个情况,请他们立即核查,并要求今天下班前将初步核实情况反馈给你。”
我有些惊讶:“这……符合程序吗?会不会越级了?”
“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周副秘书长的语气很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程序是为人服务的,不是给人设障的。老百姓等米下锅,我们就不能按部就班。当然,话要说得客气,是‘询问’和‘请他们核实’,不是命令。但这个电话打过去,和你发一个不痛不痒的转办件,效果绝对不一样。”
我恍然大悟。这就是权力运用的微妙之处,既要恪守边界,又要在关键时刻展现它的分量与温度。
“我明白了,秘书长。明天一早我就办。”
“嗯。”他满意地点点头,站起身,走到窗前,看着外面偶尔升起的烟花,“值班辛苦,但也是个好机会。能让你安静下来,看到、听到一些平时被文件和会议淹没的东西。守住这部电话,就是守住一条通道。”
他又坐了一会儿,问了问我过年期间的情况,聊了聊清薇来陪我过年的琐事,气氛轻松了不少。临走时,他再次叮嘱:“记住,值班日志不仅要记‘无事’,更要记‘有事’。每一个打进来的电话,无论事情大小,背后都可能是一个家庭的期盼。认真对待,就是为民负责。”
送走周副秘书长,值班室重新安静下来。我翻开新的一页值班日志,将刚才与他的谈话,以及明天处理李满仓电话的打算,简要地记录了下来。这一次,我写得格外认真。
时间悄然流逝,接近午夜十二点。窗外的烟花声渐渐稀疏。我检查了一遍各楼层的安全情况,确认一切正常。
在日志的最后,我端端正正地写下:“午夜十二点,巡视完毕,大楼安全,一切正常。待处理事项:榆树沟村扶贫款问题(明早八点跟进)。”
合上日志本,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这个元宵节的值班,因为一个意外的电话和一位领导的深夜到访,变得不再平凡。它让我真切地触摸到了这栋大楼脉搏的另一面——不仅仅是权力与规则,更是责任与温度。那盒甜糯的元宵,和那个亟待解决的扶贫款问题,如同今晚值班的一体两面,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