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研究员的定位(2/2)
下午,我接到一项新任务:协助筹备下周召开的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我的工作是核对参会名单、校对着领导讲话稿。名单上密密麻麻的单位和人名,任何一个疏漏都可能造成大麻烦。讲话稿更是字斟句酌,我逐字逐句地核对,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
快下班时,周副秘书长的秘书打来电话,让我去他办公室一趟。
我有些忐忑地走进那间熟悉的办公室。周副秘书长正在批阅文件,抬头看见我,笑了笑:“怎么样,第一天在办公厅,还适应吗?”
“节奏很快,要求很高,正在努力适应。”我老实回答。
“嗯,感觉压力了?”他放下笔,“有压力是好事。办公厅是全省行政运转的中枢,在这里,你能接触到最核心的信息,参与最重要的决策过程。但相应地,对你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工作作风要求也更高。”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楼下熙熙攘攘的下班人流:“知道你为什么能来吗?”
我犹豫了一下,说:“可能……是因为我的文字和调研基础?”
“这是一个方面。”周副秘书长转过身,目光锐利,“更重要的,是看中了你身上那股‘实事求是’的劲儿,和愿意为老百姓着想的心。政策研究室需要独立思考,办公厅需要忠诚执行,但忠诚执行不等于盲从。在领会和贯彻上级意图的同时,能坚守底线,能提出基于实际情况的真知灼见,这才是办公厅真正需要的人。”
他走回办公桌,拿起一份文件递给我:“这是清河县报上来的关于榆树沟扶贫款问题的处理情况报告。你那个电话打得很及时,问题已经解决了。马书记在报告里还特别提到了省值班室的督促。”
我接过报告,看到问题得以解决的结论,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同时也涌起一股暖流。
“记住你现在的定位,”周副秘书长语重心长,“你不再是单纯的研究员,而是连接决策与执行、领导与基层的一个重要环节。用好你的笔,站稳你的立场,既要‘身在兵位,胸为帅谋’,也要时刻记得‘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
“是,秘书长,我记住了!”
走出周副秘书长的办公室,夕阳的余晖给走廊镀上了一层金色。我回味着他的每一句话,对“研究员”这个身份有了全新的理解。在办公厅,研究员的定位,不仅仅是文字的打磨者,更是信息的过滤器、决策的辅助者、政策的传导者。手中的笔,重若千钧。
回到办公桌,我看着电脑屏幕上尚未完成的校稿任务,心态已然不同。我不再仅仅视其为一份繁琐的工作,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学习、成长和贡献的过程。
下班铃声响起,同事们开始收拾东西。我完成最后一段文字的校对,仔细保存好文档,关闭电脑。
走在华灯初上的街道上,我感受着与清晨来时截然不同的心情。初时的紧张和茫然已被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和清晰的方向感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