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官海浮沉:我的三十年仕途笔记 > 第93章 老支书

第93章 老支书(2/2)

目录

杨支书瞪了那个村干部一眼,后者悻悻地闭上了嘴。

“林县长,您别见怪。”杨支书转向我,语气缓和了些,“能……可能我们坳背村,确实太偏了,不值得花那么大代价吧。”

他这话,带着一种近乎认命的苦涩,像一根针,扎得我心里刺痛。那种因为地处偏远就被“不值得”的想法,我在省里的一些讨论中隐约听到过,但此刻从一位老支书口中说出来,带着血淋淋的现实温度。

“没有什么不值得!”我下意识地提高了声音,打断了他,“每一个村子,每一个百姓,都值得!路,必须修!”

我的话让在场的人都愣了一下。杨支书抬起眼,那双清亮的眼睛紧紧盯着我,似乎在判断我这话有几分真心,几分是年轻领导初来乍到的热血。

片刻的沉默后,他缓缓开口,话锋却忽然一转:“林县长,您有这份心,我老杨代表坳背村的老少爷们,先谢谢您。可是……修路,光有心不行,得有钱,有指标,还得……有过硬的关系。”

他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了些,带着一种过来人的沧桑:“我在这坳背村当了三十多年支书,见过的领导,也不少。刚来时,像您这样拍胸脯打包票的,也不是没有。可最后……唉。”

他没有把话说完,但那一声“唉”,道尽了无数的失望和现实的复杂。

他没有质疑我的决心,他质疑的是这决心在冰冷的现实面前,能坚持多久。他给我看的,不仅仅是坳背村的贫困,更是横亘在改变这种贫困面前的,那无形的、盘根错节的阻力。

这一刻,我忽然明白了。这位老支书,他不仅仅是一个诉苦的基层干部,他更像一个冷静的考官,在用这山村几十年不变的贫困现状,考校着我这个新县长的成色。

我迎着他的目光,没有闪躲。我知道,任何空泛的承诺在此刻都是苍白的。

“杨支书,”我站起身,走到窗前,指着外面那条依稀可见的、如同伤疤般的土路,“我林致远今天把话放在这里,只要我还在青云县一天,我就跟这条路耗上了!钱,我去找;指标,我去跑;关系,我去碰!就算头破血流,我也要试试,看能不能把这条‘阎王路’,给它打通了!”

我的声音在简陋的会议室里回荡。村干部们看着我,眼神里闪烁着将信将疑的光。

杨大山支书久久地看着我,手里的旱烟已经熄灭了,他也没有察觉。他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有那双眼睛,像山里的深潭,幽深得看不到底。

良久,他也缓缓站起身,走到我身边,和我一起看着窗外。

“林县长,”他开口,声音异常平静,“您知道,修这条路,最难的是什么吗?”

我转过头,看着他。

他抬起干枯的手指,没有指向路,而是指向了村委会墙上贴着的一张泛黄的、落款是十几年前的“坳背村公路建设初步规划图”。

“不是钱,不是指标,甚至不是关系。”他轻轻地说,每个字都像石头落地,“是时间,是人心。是等着等着,人心就凉了,就散了,就不再信了。”

他转过头,目光锐利得像山鹰:“您,准备好了吗?准备好打一场可能旷日持久,甚至可能……看不到结果的仗?”

老支书的话,像一盆冰水,混着这山区的寒气,从我的头顶浇下。但奇怪的是,我心中那团被现实屡屡捶打却仍未熄灭的火,反而烧得更旺了。

我看着他那双充满审视和期待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

“我,准备好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