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山村小学(2/2)
我走到一块石头“凳子”前,伸手摸了摸那被磨得光滑的表面,冰凉的触感顺着指尖传来。可以想象,有多少个孩子,曾坐在这冰冷的石头上,度过他们的求学时光。
“孩子们……上学都方便吗?”我想起了路上那个赤脚跋涉的小女孩。
周明和杨支书对视了一眼,杨支书叹了口气,接过话头:“方便啥啊。近点的村子,走个把小时。像野猪沟那边的,天不亮就得起床,翻山越岭走两三个钟头。碰上雨雪天,根本来不了。很多娃,路上摔了碰了是常事,还有些……走着走着,就不来了。”
他的话,和司机李卫国说的如出一辙。现实,往往就是这样重复而残酷。
“为什么不多请几个老师?”我问周明。
周明低下头,看着自己脚上那双磨损严重的旧皮鞋,声音更低了:“申请过很多次了。可……我们这里太偏太苦,没老师愿意来。偶尔分来一个,待不了几个月,就想办法调走了。”他顿了顿,抬起头,脸上露出一丝复杂的笑容,“我是本乡人,师范毕业后回来的。我走了,这些娃……就真没人管了。”
我是本乡人,我走了,这些娃就真没人管了。
这句话,像锤子一样砸在我心上。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份沉甸甸的、近乎本能的责任。这个看起来瘦弱、甚至有些文弱的年轻人,用他的坚守,独自扛起了这七十多个孩子启蒙的希望。
我看着他苍白而认真的脸,心中充满了敬意,也充满了难以言喻的酸楚。
就在这时,上课的钟声敲响了——那其实是一块悬挂在屋檐下的旧铁轨,被周明用铁棍敲响,发出沉闷而悠长的声音。
孩子们像听到号令的小士兵,迅速从操场的各个角落跑回各自的教室。虽然拥挤,虽然简陋,但秩序井然。
我站在一年级的教室窗外,没有进去打扰。
周明已经站在了那块斑驳的黑板前,开始了他的复式教学。他先给一年级的孩子布置了写字的任务,然后又快步走到教室后排,给三年级的孩子讲解算术。他的身影在教室里来回穿梭,声音在不同的年级间切换,略显沙哑,却异常清晰。
教室里的孩子们,无论是趴在摇晃木板上写字的,还是仰着头听讲的,都出奇地专注。他们的眼睛,齐刷刷地望向周明,望向那块几乎看不清字的黑板。
我看到了他们的眼睛。
那一双双眼睛,在黑乎乎的教室背景下,亮得惊人。里面有对知识的渴望,有对山外世界的好奇,有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纯真,也有一丝被贫困和艰难过早磨砺出的懂事和隐忍。
那一双双眼睛,像一面面清澈的镜子,照出了这所山村小学的全部艰辛,也照出了我,这个新任县长肩上,那无法推卸的责任。
它们静静地望着你,没有言语,却仿佛在无声地叩问:你能为我们做点什么?
我感到喉咙有些发紧,默默地转过身,离开了窗边。
杨支书跟在我身后,没有说话。他不需要再说什么了。这所学校,这些孩子,这位孤独坚守的周老师,还有他们那一双双清澈而灼人的眼睛,已经说明了一切。
下山的时候,我的脚步比来时沉重了许多。那钟声,那读书声,尤其是那一双双眼睛,在我脑海里反复回响,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