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理想的第一次破灭(2/2)
他夹起一筷子青菜,细细地嚼着,目光有些悠远:“这机关啊,就像一条大河。我们这些人,不过是河里的水滴,或者小舟。顺流而下,自然省力;想要逆流而上,或者想在河里激起多大的浪花,那就难了,搞不好还会翻船。”
“可是……难道就眼睁睁看着一些问题存在,却装作看不见吗?”我终于忍不住,低声问道,声音里带着不甘和委屈。
“看见,当然要看见。”王老师放下筷子,看着我,眼神变得严肃起来,“但是,看见之后怎么做,就有学问了。是不管不顾地大声疾呼,还是默默地记在心里,寻找合适的时机、用合适的方式去表达?是追求一时的痛快,还是谋求长远的、切实的改变?”
他顿了顿,加重了语气:“很多时候,‘沉默’不是懦弱,‘等待’也不是消极。它是一种策略,一种为了最终能发出更有力声音的积蓄。你要明白,改变,尤其是体制内的改变,往往不是靠一篇石破天惊的报告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时机,需要共识,更需要智慧。”
“智慧……”我喃喃道。
“对,智慧。”王老师点点头,“包括认清现实的智慧,保护自己的智慧,以及……坚守初心的智慧。理想很宝贵,但如果因为不懂变通而轻易折戟沉沙,那理想也就成了空中楼阁。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不是横冲直撞的莽夫,而是懂得在复杂环境中保存实力、迂回前进的智者。”
王老师的话,像一道微光,穿透了我心中的阴霾。它没有否定我的理想,也没有为那种“和光同尘”的妥协唱赞歌,而是提供了一种新的、更具韧性的可能性。
是啊,我的理想,难道就如此脆弱,经不起这一次挫折吗?张主任的批评,王老师的点拨,或许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告诉我:通往理想的道路,并非只有笔直的一条,它可能蜿蜒曲折,需要耐心,需要策略,甚至需要暂时的隐忍。
这次报告的“失败”,或许不是我理想的终结,而是它必须经历的一次“淬火”。它让我第一次真切地触摸到了权力的边界和现实的硬度,让我明白了单凭热情和书生意气是远远不够的。
这第一次破灭,痛的彻骨,却也让我从那种不切实际的浪漫幻想中清醒过来。
我抬起头,看着王老师,真诚地说道:“王老师,谢谢您。”
王老师笑了笑,重新拿起筷子:“吃饭吧。路还长着呢,跌倒了,爬起来,拍拍土,看清方向,继续走就是了。只要心里的那盏灯不灭,总能找到出去的路。”
心里的那盏灯……我回味着这句话。
那份锁在抽屉里的报告,那些在清河县目睹的苦难,它们就是我心里的灯吗?它们曾经灼烧着我,让我奋笔疾书;如今,它们被现实的冷雨浇淋,光芒似乎微弱了。但王老师的话提醒我,灯芯未断,只是需要换个方式,更好地保护它,让它能在更长的黑夜里,持续地燃烧下去。
理想的第一次破灭,带来的不仅是痛苦和迷茫,更有一种沉甸甸的、关于成长与坚守的思考。
我知道,我不能再是那个天真莽撞的青年林致远了。
但我也知道,那个渴望“为民请命”的林致远,并未真正死去。
他只是,开始学习如何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更好地生存,以及……更有效地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