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官海浮沉:我的三十年仕途笔记 > 第132章 赵瑞龙的来信

第132章 赵瑞龙的来信(2/2)

目录

赵瑞龙的话,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我试图用“学习成长”、“观察思考”来掩盖的焦虑和不安。他描绘的“旬月浮盈逾x万”、“港资青睐”、“资本所向,权力让路”,像一幅极具诱惑力的画卷,在我眼前展开。那是另一种活法,一种充满了速度、激情和巨大物质回报的活法。

而他所描述的体制内现状——“升迁之缓”、“论资排辈”、“壮志消磨”,又何尝不是我所亲眼所见、甚至亲身感受到的呢?张主任的谨小慎微,老王们的明哲保身,钱处长们的汲汲营营,不都是在这种环境下衍生出的生存策略吗?周副秘书长的赏识固然珍贵,但正如赵瑞龙所说,等到“主政一方”何其遥远?过程中又有多少变数?

他最后那句“恐兄仅为一陪坐之小吏耳”,更是像一根毒刺,深深扎进了我内心最敏感、最不甘的地方。我想起了上次列席会议时,自己坐在墙边记录席上的那种渺小感和无力感。难道我寒窗苦读,奋力拼搏,最终的目标,就只是在某个高级别的会议上,做一个无声的记录者,一个“陪坐的小吏”吗?

一种强烈的屈辱感和不甘,混杂着对另一种生活的向往,几乎要冲垮我的理智。

我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楼下大院里那些行色匆匆、穿着同样单调制服的人们。他们中的大多数,可能一辈子都会在这个大院里,重复着类似的工作,沿着既定的阶梯缓慢攀升,或者原地踏步。这就是我想要的未来吗?

赵瑞龙的信,像一面哈哈镜,扭曲地放大了体制内的弊端和另一种生活的诱惑。它逼着我不得不去正视那个我一直回避的问题:我到底要什么?是沿着这条看似稳妥、实则缓慢且充满不确定性的仕途走下去,还是像他一样,投身商海,去博取一种更直接、更刺激的成功?

我知道,赵瑞龙的信并非出于真正的关心,更多的是一种炫耀,一种试图将我拉入他的阵营、或者至少打击我自信的策略。但不可否认,他提出的问题,是真实的,是尖锐的,是我无法永远回避的。

我将那封信锁进了抽屉深处,但我知道,它带来的冲击和拷问,已经像一颗种子,在我心里生根发芽。

接下来的几天,我有些心神不宁。起草文件时容易走神,参加会议时也时常思绪飘忽。赵瑞龙信中的那些话,和他随手写下的那个数字,总是不经意间在我脑海里闪现。

对桌的老王似乎察觉到了我的异常,有一次凑过来,低声问:“致远,怎么了?魂不守舍的,是不是遇到什么难事了?”

我勉强笑了笑,敷衍道:“没事,可能就是有点累。”

老王狐疑地看了我一眼,没再追问,只是嘀咕了一句:“年轻人,心思别太重。”

我知道,我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

一边,是周副秘书长代表的、需要深厚积淀和耐心等待的体制内路径,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和为民服务的初心,但前路漫漫,荆棘密布。

另一边,是赵瑞龙代表的、充满诱惑和风险的商海之路,追求效率和财富,似乎能更快地实现个人价值,但也可能迷失在资本的浪潮中。

沈清薇代表的那个简单、纯粹的世界,似乎正在离我越来越远。

我该何去何从?这个选择,或许将决定我的一生。

目录
返回顶部